《華爾街之狼》是一部懸疑犯罪片,講述了主人公喬丹·貝爾福特在投資界的崛起和墮落的故事。影片充滿了刺激和緊張的情節(jié),展現(xiàn)了股票經(jīng)紀人世界的黑暗面和貪婪欲望的力量。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馬修·麥康納的精彩演出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勝。同時,影片也揭示了金融市場中的腐敗和欺詐行為,引發(fā)了觀眾對金融體系的思考。總之,《華爾街之狼》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不容錯過。
《華爾街之狼》是老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認為2000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說老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機》,八十年代是《憤怒的公?!?,九十年代是《盜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紀他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優(yōu)秀的作品就是《華爾街之狼》。
這個改編自華爾街股票經(jīng)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同名自傳電影與傳統(tǒng)的犯罪電影有著本質的差異: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確的道德判斷,更不給人物安排善惡有報的道德結局。它把焦點放在犯罪細節(jié)和奢靡生活上,極少關注受害者們。在表面看來,這簡直是一場宣揚金錢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觀眾愿意去體會影像背后的片段剪輯、人物的命運變遷,體會字里行間沒有被明示的諷刺和抨擊,這作品就是一壺老酒,辛辣凌厲,層次豐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1. 金錢與信仰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喬丹·貝爾福特是一只華爾街上嗜錢如命的惡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松,一步步向金錢這個終極目標不懈靠近。影片一開始,貝爾福特就自述金錢對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他說這話時剛用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卷成小筒來吸白面,他面對鏡頭直接與觀眾對話,神情放松而興奮,語調洋洋自得。從這里,一個明顯的推論是在華爾街上,金錢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欲仙欲死,欲罷不能。有了這樣的推論,便會有接下來的道德判斷——既然毒癮有害,那么過量的金錢與物欲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這樣的嗎?
貝爾福特的確鋃鐺入獄了,可他并未受到什么真正的懲罰。當不肯收受賄賂的FBI探員在破爛的紐約地鐵里讀著貝爾福特入獄的新聞時,地鐵里很可能就是貝爾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勞苦大眾們神情漠然,沒人對這新聞有一絲一毫的反應。與此同時,貝爾福特穿著雪白的獄服在監(jiān)獄里打網(wǎng)球,要不說那是監(jiān)獄,我還真看不出來那身獄服和高級鄉(xiāng)村俱樂部里的會服有什么差別。不僅如此,貝爾福特離開華爾街后混得一直不錯,要么教人脫貧致富,要么當成功的大眾教育家,寫致富的心靈雞湯,全世界巡回教授銷售技巧。
要是上癮能玩成這樣,那上癮似乎也挺好。
也許這本非“金錢如毒品”的勸誡?
那么換個思路。貝爾福特對金錢的追求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上癮”了。他在功成名就后明明有機會金盆洗手,坐享其成,可他在離職演說上卻真情畢露,越說越激動,他不怕被罰錢,他就是要繼續(xù)玩下去。金錢對他,早已超越了物質性甚至心理性的依賴,上升成為信仰。
既然是信仰,那么金錢所代表的東西就必須是一種精神需求。那是成功、出人頭地的社會地位,那是一種美國夢式的價值觀——英雄不問出身,相信只要你按照成功學的教導付出全部,機會就會對人有所垂青,你就會獲得尊敬、地位、名望和夢想的一切。
這說法是不是聽起來耳熟得很?“只要好好學習,以后就能實現(xiàn)理想”,“只要信奉上帝就能進入天堂”,“只要堅定信仰,就能實現(xiàn)共產主義”,“信春哥,得永生”……貝爾福特成為了銷售專家,那些人在禮堂里聽他宣傳成功學的理念,那種熱切、投入、渴念,跟聽著贊美詩伸出雙手淚流滿面的教徒又有什么本質差異呢?
從邏輯上講,任何說只要你怎樣怎樣努力,就能獲得什么什么的宣傳,歸根結底都是建立在謊言基礎上的(至少也是不實的夸張)。為了保證謊言不被拆穿,就必須扼殺那個看見皇帝不穿新衣的小孩。在這個基礎上,一種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擴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征召更多的同道中人,同時把信仰體系外的人徹底邊緣化。
那么怎么才能讓不信邪的人加入組織呢——必須要把謊言做實。怎么做實?沒人見過天堂不是嗎,我給你建一個,莊嚴的教堂,寧靜的氛圍。你說不怕地獄是嗎?我給你描述一下:骨肉分離,永恒的痛苦,可怕的魔鬼,萬劫不覆。你不是想知道成功什么樣嗎?我給你展示一下,香車美女為所欲為,物質絕對等于幸福。你說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看好了,平淡每一天都在被生活蹂躪,無情無恥毫無憐憫。
誰要跟你說真相,相信我,那都是losers,我們羞辱他們。
誰要跟你說沒有上帝,相信我,那都是異教徒,我們燒死他們。
只要金錢所代表的人類成功和等級制度存在一天,貝爾福特式的成功學就終將擁有市場,物質與靈魂之間的戰(zhàn)爭永不止息。
2. 視覺的狂歡
《華爾街之狼》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那些展示華爾街精英俱樂部內聚眾聲色犬馬的香艷鏡頭了。沒錯,老馬丁在這些花花綠綠的片段之間節(jié)奏拿捏得妙極了,一個小高潮推向另一個小高潮,各種裸露和丑惡都展示得赤裸裸的,毫不掩飾。這些美和丑聚到一起,組成了龐大的荒謬大合唱,一個組曲進入下一個組曲,黑暗、幽默、群情振奮,娛樂效果十足。不管這背后的諷刺在哪里,我猜老馬丁和團隊在拍攝這些場景的時候自己也該嗨得夠嗆。要不怎么會有那么隨心所欲的表現(xiàn)形式,貝爾福特可以隨時打破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面墻”,站到旁觀者的上帝視角對自己的豐功偉績夸夸其談!
那么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三點畢露的成人鏡頭,這些極盡其能的奢華和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有必要嗎?
尤其在最后的道德判斷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下,對受害者的刻畫少之又少,這樣奢華的視覺狂歡和洋洋自得到底有必要嗎?
對一個批判“癮”的故事而言,視覺的狂歡只是噱頭,不僅不能起到戒癮的功效,甚至說不定會適得其成為反勾人犯罪的宣傳。
但對于一個隱藏更深的信仰批判的價值觀而言,沒有超凡脫俗的視覺狂歡,就不足以讓人深切意識到這種價值觀的荒謬和悲哀。貝爾福特當然是被批判的,但他并不是規(guī)則的制定者,他除了洗錢、向股民說謊外,在大部分情況下做的并不出格,起碼他沒有造蘇丹紅,沒有私挖小煤窯,沒有走私文物。他離開了華爾街照樣可以運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學,照樣有大批學生買票去聽。為什么?因為他教的,都——是——真——的!
貝爾福特的成功法則是基于既定社會準則的,他不是無中生有地造假,他的方法更是利用人們急于成功的心理,把本來需要十年的時間硬說成十個月,把黯淡的前景添油加醋說成光芒萬丈,把1%的盈利說成1000%。他做的一切不過是個虛擬的心理游戲,但就有人相信他——難道你不相信嗎?——因為我們都處在這個同樣的游戲規(guī)則下,我們從小就聽慣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們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擺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奮不顧身了。
沒有這樣的視覺狂歡,你能意識到生活這場更大更黑更殘酷的狂歡嗎?成功者們在電話那頭,我跟你在這頭;成功者們在電視那頭,我跟你在這頭。
貝爾福特一個人的沉浮不是重點——他怎么可能沉下去!他不過是個游戲里的聰明人,他可惡,但他不是真正的惡霸。萊昂納多的臉,哪怕是嗑藥過量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也還是有可愛在其中的。
真正的惡霸才不露頭呢。
3. 永遠的黑幫
回首看看老馬丁最優(yōu)秀的電影,它們都離不開黑幫的影子。這其中我特別喜歡1990年的《盜亦有道》。這個關于一個黑幫成員如何成長成熟直至崩潰的故事有著史詩般的氣魄,絕對優(yōu)秀的攝影,自始至終籠罩的,不強調價值判斷的人性味道的灰色調。在某種程度上,《華爾街之狼》是老馬丁黑幫傳統(tǒng)的延續(xù),貝爾福特就是《盜亦有道》里的亨利,麥康納扮演的資深交易員類似羅伯特·德尼羅的吉米,而這個超級黑幫,就是華爾街,就是弱肉強食持續(xù)不斷推廣金錢至上生活方式的美國金融界。
這新黑幫是個更為松散的全新形態(tài)的暗黑世界。它不以家庭為單位,抓住機會什么人都可以迅速崛起大干一票,前提是你得夠狠夠彪悍。顧及朋友情誼的轉天就能被賣,可不尊敬規(guī)則的瞬間就被掃地出門。女人和毒品不僅是麻痹神經(jīng)的必須,更是投名狀般的誓詞。黑幫里沒有一個超出了符號意義的有血肉的女性,因為有血肉的女人在這個以阿爾法男性為主的環(huán)境里要么加入粗俗的殺戮,要么抽離靈魂成為玩物。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被架空了的金錢信仰的新世界,在酒精、毒品、女人和無邊無盡的物質盡頭,淘洗出來的卻是最傳統(tǒng)的、千百年來都同樣血腥丑陋的一部暴力史。這部歷史里沒有哪個人物是真正的十惡不赦——只要足夠靠近,誰的人性不透出星點光芒;也根本沒什么善惡有報,所謂道德判斷根本無章可循——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中的罪魁禍首們,那些炮制出有毒資產的投行精英們和年薪幾千萬美元的CEO們,有哪個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這不是一個故事一部電影,這就是我們今天切身生活的最現(xiàn)實不過的荒謬世界。
這就是真相。這是一部關于時代真相的電影。
我堅信老馬丁的這部電影將成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現(xiàn)實的經(jīng)典作品。他戲虐調侃百無禁忌,他讓澳洲金發(fā)美女瑪格特·羅比向萊昂納多連潑了三杯水!他敢于讓唯一的正面人物,F(xiàn)BI探員帕特里克在被羞辱后在抑郁骯臟的地鐵里繼續(xù)忍受不公正的孤獨!《紐約客》的Rachel Syme把《華爾街之狼》和《偉大的蓋茨比》相比,她更向往《蓋茨比》中穿透資產階級聲色犬馬,仍然指向美好與人性的那束綠光。但我卻更欣賞《華爾街之狼》的粗俗、辛辣、諷刺和黑暗基調。這是一把徹底拋棄了溫情和雞湯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華,捅向時代的罪惡的心臟。
在真相面前我們每個人都難逃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