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分隊》是一部關于戰(zhàn)爭中人性和責任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1944年的波蘭東部,蘇聯(lián)紅軍正在進行進攻,而中尉葉戈羅夫的小分隊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守住一座關鍵的橋梁,以確保紅軍能夠順利過河。在陣地上,戰(zhàn)士們發(fā)現(xiàn)了一座被毀壞的修道院,里面居住著一群孤兒和修女耶娃。耶娃已經(jīng)失去了信仰,但她在營救無助和無人保護的孩子們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然而,葉戈羅夫中尉卻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執(zhí)行指揮部的命令,這可能會威脅到波蘭孩子們的生命,或者保護這些孩子們的安全,但違抗上級的命令。在這個艱難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團結(jié)一致,竭盡全力保護孩子們的安全。他們與敵人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爭取時間。《第一小分隊》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它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和戰(zhàn)爭中的艱難抉擇。影片通過展示戰(zhàn)士們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向觀眾傳遞了關于愛、責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在戰(zhàn)爭中,即使面臨著生死抉擇,人們?nèi)匀荒軌蛘业缴畹囊饬x,并為保護無辜的生命而努力奮斗。這部電影不僅令人動容,也讓人深思。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1944年8月,德國占據(jù)著波蘭華沙,蘇聯(lián)紅軍因為傷亡和疲憊在華沙附近休整。中尉葉戈羅夫來報道的第一天就接到了任務——率領他的連隊(10名新兵和5名老兵)守護一座橋和渡口。根據(jù)中校的指示,這座橋并不在主要作戰(zhàn)區(qū),周圍并沒有發(fā)現(xiàn)德軍的主力部隊,但為了確保后續(xù)紅軍能順利進攻華沙,每一座通往華沙的橋都要進行嚴密地駐守。
然而他們剛到渡口,在探查地形時意外地遭遇了一小隊德軍。在火拼中,他們更加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里原來有一個修道院,里面藏著修女伊娃和一群波蘭孤兒。消滅了德軍之后(德軍小隊長僥幸逃脫),獨立連救下了這群孩子,并要求他們第二天早上就撤離。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里還潛伏著一支波蘭人的起義軍。起義軍痛恨德軍占領了華沙,更加不希望蘇聯(lián)打敗德軍后繼續(xù)瓜分華沙。所以他們爭分奪秒,試圖在蘇聯(lián)人之前解放華沙。而他們的任務,就是炸掉橋和渡口。
與此同時,逃脫的小隊長帶來了更多的德軍武裝,試圖將一份秘密檔案運送出波蘭,而他們,是絕對不會顧及無辜的孩子的。就這樣,三方開始了或明或暗的交戰(zhàn)。一個又一個的意外發(fā)生了,一個又一個的人也犧牲了……
《獨立連》是一部2015年的俄羅斯電影,你可以在豆瓣上搜索“第一小分隊”找到它。不得不說俄劇和電影在國內(nèi)是一個及其小眾的存在,這也是我第一次看俄羅斯電影。感謝魚子醬字幕組無私而辛勤的付出,他們不僅引進了電影,認真制作了字幕,而且把電影和主角相關的采訪、歷史背景都無償?shù)胤g成了中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魚子醬字幕組”這個微信號。字幕組都是憑著一腔愛在奮斗著,這些年來有許多字幕組都解散或者凋零了,對認真的字幕組最好的回報就是多多的關注和支持吧。希望這群可愛的人能一直堅持下去。
回到正題,我將從兩個方面賞析這部電影:戰(zhàn)爭里的美與冷;信仰和生存。
— 越美麗越殘酷 —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戰(zhàn)爭片,但是從片頭開始,每一幀的光影都美得像一幅畫。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在秋天鋪天蓋地的黃葉里,男女主角首次相遇,我們的中尉同志救下了因為解救樹上小貓反而自己被困的娜佳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8>
<圖片9>
他們駐守的橋,也是一片寧和,宛如仙境
<圖片10>
<圖片11>
在這里,獨立連也曾有過短暫的快樂的時光。他們在修道院里不顧形象地抓一只母雞,在鋪滿落葉的地上打滾,連配樂和陽光都顯得那么活潑爛漫;在漫天星斗下,中尉同志向娜佳講述鯨魚座的故事,在潺潺的河水邊,娜佳向中尉同志大膽而熱烈地表白。
<圖片12>
<圖片13>
就連火拼時的畫面,也美得讓人沉醉
<圖片14>
<圖片15>
這樣的美麗和歡樂,有那么些瞬間幾乎讓你遺忘了戰(zhàn)爭。然而這份美麗的背后,卻隱藏著冰冷的殺機;短暫的歡愉之后,馬上就是漫長的心碎。就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他們第一天就埋葬了五位戰(zhàn)友。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死去,有俄軍,有德軍,還有波蘭人。這里并不是仙境,而是煉獄。
而景色越美麗,越平和,戰(zhàn)爭就越殘酷,越血腥。這兩者的對比是如此的強烈,導演都無需多費口舌再進行說教,戰(zhàn)爭所帶來的對人性的毀滅就已經(jīng)表達得淋漓盡致了。
— 我們都沒錯 —
時至今日,二戰(zhàn)帶給人類的反思和影響仍舊沒有停止。日本和韓國因為慰安婦的問題現(xiàn)在仍在爭論不休,而關于美國是否應該向廣島投擲核彈,更是沒有人敢下定論。我們的電影不太會頻繁地探討這個沉重的話題,但在俄羅斯,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卻是市場上一支不容忽視的生力軍。
很多人都在迷茫:戰(zhàn)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們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戰(zhàn)?而影片中的每個人似乎都有著清晰的不得不殺死對方的理由。
獨立連中的政委副主任,因為在一戰(zhàn)后的俄波戰(zhàn)爭中被俘虜至波蘭,受盡了欺凌和折磨,他雖然對戰(zhàn)的是德軍,但他恨的是波蘭,也蔑視信仰上帝的人
<圖片16>
<圖片17>
<圖片18>
修道院里的修女耶娃是波蘭人,養(yǎng)育著一群波蘭的聾啞孤兒。對她而言,修道院就是她的家。德國人幾乎把修道院屠殺殆盡,她恨德國人,但對于馬上又要給波蘭再次帶來恐慌的蘇聯(lián)紅軍,即便是他們趕走了德國人,她一樣不感激。她甚至愿意包庇波蘭起義軍,放任他們與蘇聯(lián)紅軍對峙
<圖片19>
<圖片20>
對于在歷史上慘遭多次滅國的苦難的波蘭人民而言,歷史更是一筆算不清的爛賬了。父輩的仇恨傳遞給了孩子們,看似安寧的修道院早已經(jīng)分崩離析,矛盾重重。德國人入侵波蘭后修建了集中營,從集中營里逃出來的俄國人科里亞和妹妹娜佳只信任蘇聯(lián)紅軍,他不信任波蘭人,不愿意跟隨修道院一起撤離到后方去,寧愿和紅軍待在陣地上
<圖片21>
安德烈的父母在1940年的卡廷慘案中慘遭蘇聯(lián)屠殺,他對蘇聯(lián)紅軍充滿了恨意。他狂熱地追隨著波蘭起義軍,配合他們的行動,多次給獨立連制造了麻煩
<圖片22>
就算是耶娃救下了科里亞,他也放不下自己的猜忌;而就算獨立連一次又一次就救下了安德烈,他也忘不了自己的報仇。連稚嫩的兒童都染上了戰(zhàn)爭的色彩,那么未來還有希望嗎?
但你不能指責這其中的任何一個。他們都飽受折磨,戰(zhàn)爭掠奪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美好,他們有權利去憎恨,去嘶吼。政委副主任在埋葬了他幾乎所有的戰(zhàn)友之后,曾經(jīng)這樣平靜地發(fā)問
<圖片26>
<圖片23>
<圖片24>
<圖片25>
在一次對片中男主角的采訪中,記者問道:你不覺得,咱們國家拍了太多的戰(zhàn)爭影片了嗎?男主角這樣回答到:二戰(zhàn)的主題涉及到每一個俄羅斯家庭和他們的家人,其中包含了很多關于人性的故事……無論如何都會引發(fā)觀眾的興趣。
我想,可能在我們都能明白戰(zhàn)爭到底是什么之前,關于戰(zhàn)爭的任何一次嚴肅的反思和探討,不管是電影、書本和音樂,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都是值得認真對待和銘記的。
最后,感興趣的同學不要忘了移步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