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回到德國的第一天就在火車上看到了關于這部電影的介紹,當時就意識到應該是部很不錯的電影。它會向世界證明,德國電影業(yè)正再一次地慢慢崛起,不斷地在尋找自己在電影世界中合適的位置。
23點的夜場,能容納80來人的廳里只坐了稀稀拉拉的5個人,而隔壁的AVANTAR卻是滿場。這也再一次展示了德國電影的尷尬。
牧師前后兩段臺詞成為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貫穿整部電影。。
前一段
牧師在墓地碰上兩個頑皮的孩子,他們正在徒手攀越墓地十來米高的石壁,
牧師問到,你們?yōu)槭裁从新凡蛔撸x擇爬上來。
哥哥回答:“這塊石壁擋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爬上來。”
牧師聽了沒有做聲,接著問弟弟。
弟弟疑惑的想了想回答道:“不知道?!?br>牧師說:“有些人明白做一件事情的原因,而你并不知道,那就不要盲目的跟在別人后面做一件你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事情?!?br>
從一個7,8歲的小男孩口中說出“不知道”那叫年少無知,而成年人呢?
后一段則詮釋了責任的含義。
影片最后,哥哥最終還是沒能實現(xiàn)離開時答應過母親一定安全帶回弟弟的承諾。獨自回到了家鄉(xiāng),而弟弟卻永遠的留在了NANGA PARBAT。
又是一次禮拜日,牧師說道:“有的人回來了,而有的人永遠的留在了那遙遠的山谷中。
人一旦選擇做什么事情,同時,他肩上就已經(jīng)擔了一份責任。人有選擇的權利,但是不能忘記肩上的責任?!?br>
這兩點對于登山者,對于人來說都意義重大。。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個地道的德國人,所以,觀眾不能看到往日一些熟悉的美式英雄主義的影子,而是德國式的實在和人性。 片中當兩兄弟登頂以后,并沒有出現(xiàn)讓人們期待的對于“征服”的高聲呼喊,導演也沒有運用那種對成功登頂后的宏偉聚焦的鏡頭。。
兄弟兩個結實的緊緊擁抱在了一起,分享彼此登頂?shù)南矏?,對,是登頂?shù)南矏?,并不是征服后的喜悅。就像哥哥當時跟科考隊隊長說的那樣:“我要爬到她頂峰去,我不是要去征服她?!?然后他們拿出相機互相留影,緊接著看了看表,天馬上就要黑了,決定馬上下山。這才是最真實的表現(xiàn)出了登山者登頂后的反映。。。
登頂后的心情是難以從表象中體現(xiàn)出來的,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嘆和身體里腎上腺素的分泌。
我相信應該沒有誰能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大聲呼喊,畢竟那里空氣稀薄,而且登頂后只是成功了一半,你畢竟還得下撤。
影片剛開始沒多久的那一幕讓我難忘,做完禮拜后,兄弟倆比賽誰能第一個到達教堂的鐘塔頂端,他們在塔頂眺望遠方的高山,共同許下諾言,長大后要登上阿爾卑斯的各座高山,最后的目標是遙遠的喜馬拉雅山脈,那一刻,他們的眼神是那么的純真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