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是一部以20世紀初中國留法學生在法國的生活為背景的電視劇。劇中主要講述了鄧希賢等一群進步青年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來到法國進行勤工儉學的故事。劇情中,他們面臨學費不足而被迫退學的困境,隨后加入共產主義小組,開始信奉馬克思主義。劇中還展現了他們與北洋軍閥的斗爭以及與警察的抗爭,以及他們在法國的生活和奮斗。通過展示這群年輕人的奮斗和犧牲,劇中向觀眾展示了他們?yōu)榱藝液兔褡褰夥哦恍概Φ木?。同時,劇中也揭示了20世紀初中國革命思潮的興起和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觀眾們可以從中感受到這些青年們的堅定信念和對未來的無限希望。
無題——致《我們的法蘭西歲月》
“1912年,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有識之士發(fā)起了以“輸世界文明于國內”為宗旨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1915年,蔡元培,吳玉章等組織勤工儉學會,以勤于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并成立華法教育會,主持其事。
五四運動前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達到高潮。從1919年到1921年,先后共有20個批次,近2000名中國青年滿懷青春的理想,遠涉重洋,踏上了法蘭西之旅?!?br>.
“出國去,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一處處的浪濤卷涌,奔騰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鄉(xiāng)的法蘭西海岸”?!?br>.
目錄:
<一>總評
<二>人物志:
趙世炎
陳喬年
陳延年
周恩來
鄧希賢、鄧紹圣、李火鐮、耿照泉
蔡和森、向警予
李富春、菜咸熙
聶榮臻
陳毅、李隆郅
林朗、陳箓、宗旭之
<三>關于導演和康劇特色
<四>尾聲
<五>附錄:那些電視劇中出現的思辨
從來沒有想過,我會這么投入的看一部帶著主旋律色彩的電視劇,大氣細膩之余,又滿懷激情和辯思。
也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題材,那群我們熟知的 “烈士”、“偉人”們,可以構筑如此一幅波瀾畫卷。在信仰、革命等名詞加諸其身之前,在那段法蘭西歲月中,他們首先是鮮活的個體。褪去了廣為流傳的色彩和標簽,那是另一番天地。
真實,普通,而又不凡。
那是傲骨錚錚的脊梁和最深、最重的精神力量。
.
暴風雨前的歲月,悄然醞釀的變革,一切都還未正式開始,卻緩緩地拉開了序幕。拂開了歷史的煙塵,那是一段再也不會重現,卻值得永遠銘刻的時光。
《驢皮記》中的主人公把一枚硬幣拋向空中:“如有上帝,正面朝地?!蹦鞘墙疱X、權勢蓋過了一切的時代。20世紀初的中國亦然。軍閥混戰(zhàn)、思潮泛濫、內憂外患的倒懸之刻,富可以左右國勢,貧則至賣兒鬻女。而在這片歐洲大陸上,中國人頭頂仍然壓著恥辱的條約;華人受到歧視,留學生們的維持費被中飽私囊,做工艱辛,求學無門;外交官員口口聲聲的“弱國無外交”,尸位素餐又勾結外邦;迎接學生抗議請愿的是一排排槍口;華工的待遇連一批牲口都不如。還有國內的積弱疲軟,一派混亂。
國家四分五裂,民族一蹶不振,現實一派污穢,怎么辦?
那就親手打碎,而后重建。
.
顧城有一句頗富盛名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鹈缬肋h不會熄滅,哪怕零星半點。這群學生借由彼時尚且普通而微弱的火光,照亮一方,最終蔓延開去,無邊無際。
激昂文字,指點江山,趙世炎、蔡和森們上下辯論縱橫,家國天下、宇內四海,舊體新學,無一不信手拈來,才華飛揚;
熱忱的愛國、救國之心,平凡卻又最是熱烈。一路的艱辛、不公,而又樂觀、堅持,如今我們掛在口頭的字眼,卻是他們用生命的代價去堅守和踐行。拳拳之心,日月可鑒。
男兒壯志,知己相逢,一來二去便是最堅硬如鐵的兄弟情誼。志趣相投,信仰想通,何愁海內無知己。
還有那青年男女點滴中的旖旎,最是美好溫暖,帶著最真最純的色彩,在血與火中前行。
有時候我很慶幸,這部劇停留在一切都尚飛揚明亮時,沒有把日后的輾轉昏暗和鮮血蒼涼展現。我不忍見到如此這般鮮活的生命和彼此的牽絆轉頭便消逝的無影無蹤,卻也知道,生命縱是結束的太早太快,然終究不負一生。那是真正的活過。
.
狄更斯有一段被引用到濫的話: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放在這里,契合萬分。
英雄輩出,風云際會,一切都在推翻和重建中掙扎。太多的枝枝蔓蔓,也交匯出各種融合和碰撞。海納百川,歸于何處?
國家、民族的概念最是神奇。它從無到有,從零星個人到龐大整體。那段歲月,人們愿意為它生,為它死,為他奉獻一切而滿懷力量與源泉。
信仰很美。因為相信,所以不曾退縮,不曾畏懼,不曾恐慌,不曾懷疑。那批昔日的青年,以無數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歷經無法轉寰之痛,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國家和時代。我們如今的生活,皆來源于此。
如今,中國如他們所想有了一番新的面貌,車輪滾滾向前,再也不會經歷毫無還手之力的欺凌和尸橫遍野的戰(zhàn)爭。如今,他們是教科書中的偉人,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開國領袖和革命烈士。那么,看到現在這個新手打造的國家了嗎?它的一路發(fā)展是否合最初之意?
沒有人能預知前路的風雨。也沒有人知道風雨過后會是清明天地還是陰霾依舊?;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沒有大同,無法順意,一切都是再自然不過的必然。
.
一部片子要立起來,除了故事和感情,必然有其他的內在精神價值。我一直在想,《法蘭西》傳遞的又是什么?或說,只是一個誠意十足的故事?
對先輩的追思和敬仰,對歷史永不退卻的銘記,甚至是追古思今、某種意義上的諷刺,答案有太多太多。就如同此片,拍案叫絕者有之,而輕哂暗嘆也有之。
那些早已塵封于歷史的溝壑有百萬種演繹方法,現如今世道人心也堪得千萬份審慎批駁。我們可以把所謂信仰和很多東西歸之于烏托邦式的零,可以姿態(tài)不同的解讀那段歷史和那些人物,也可以按著個人的價值觀在世間游走橫行。甚至連劇中的那批學生,又是否少了幾分全面認知和對于科學、理性、民主的探尋?那樣的理論和實踐之路真的是正確的嗎?紛紛擾擾的歷史、主義、觀念和人心,何為正誤,又將如何續(xù)延??峙麓蠖鄶等硕茧y說好壞,難以定論。
那就暫且放在一邊,我無能、也無意把重點歸于其上。
.
只知,那些看似美好而不切實際的“相信”和“憧憬”,不該以天真或者人微言輕的理由就被全盤抹殺遺忘。那些初時淺陋的想法和作為,也不該被束縛于無人當先、自顧自保和撒手無為背后的冷眼諷刺。也總有一些東西,是不能妥協(xié)、不愿妥協(xié)。
說到此,我又很怕把以上言論簡單歸結于未經世事的不現實。
哪怕這個世界真的是強權的天地,“強可以凌弱,眾不一定能勝寡?!钡藢饷骱兔篮每偸怯邢蛲牡?。就如同劇中,不管環(huán)境再惡劣,當看到全體中國人為了一個目標而團結的時候,總是輕而易舉的被煽起激動。當法國和中國工人共同手挽手走上街頭,高唱國際歌的時候,重要的不是他們信奉的所謂主義,而是那種全世界都相痛、相認的普世精神。發(fā)展到今天,國家和人心顯然不是靠內在的精神價值或者基本禮儀就能維系,但在不畏懼權威、不抗拒變革,保有自我尊嚴人格的同時,我也愿意去接受、憧憬和相信這些被放大的人性中的“善”。
“當你迷惑的時候,抬頭看看天空,低頭看看大地,然后問問自己,什么是對的,什么事錯的?!?br>熱血不冷,自由不滅,也是莫大的幸福。
到今天,走過的路途已然不能回頭。也依舊不知道,它到底是正是誤,又將會引向一條什么樣的道路。百年是一個結點,但它在千年萬年面前又是何等的滄海一粟。
但愿,海清何晏,安康幸福。
趙世炎
把所有的正文和人物部分都結束之后,我才把目光移到趙世炎,尋思著該怎么為他留下些許文字,也害怕錯漏了一星半點,哪怕一個細節(jié)。全劇中,他是我最愛的人物,卻又反反復復的刪改,不知從和說起。
那樣一個靈魂,文字之力太過蒼白。
.
他是最堅定的愛國者和信仰者。參加少年中國會,投身五四運動,主辦《工讀》,先后赴法、蘇留學,籌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領導三次工人武裝斗爭。
他也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中國人,他人的兒子,朋友,兄弟,丈夫和父親。七情五感,甘苦自得。犧牲時不過26歲。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崇尚有力量的人,這種力量并不僅僅變現在外在形式的強悍和自身學識、經歷所積淀下來的穩(wěn)當自信,它是一種因為內心那份平和的堅定所帶出的從容和脊梁。這份精神之力,包羅萬象。
趙世炎身上最重的部分,也是最讓我著迷的,莫過于此。
早在未去法國之前,他就陳獨秀家中坦誠心跡:
“應該建立布爾什維克政黨,領導工農階級,發(fā)動革命,建立全新的中國?!?br>“這正是我的追求,我的理想?!?br>“信仰”這個詞對如今的中國人來說有幾分形而上式的飄渺,但當我們退回100年前,看著那個青年在中國旅歐小組成立時,縱是刻意壓低的聲音也擋不住隱隱可見的淚水和那份激動澎湃:“能參與挽救苦難的祖國,能為理想而成為戰(zhàn)士。是我一生所追求的,也是我的榮幸。從今天起,我不再屬于我,我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將獻給這個崇高的事業(yè)”。
拳拳之心,何人能不動容?
趙世炎極善演說,口若懸河又深情飽滿,哪怕是平日的三言兩語,那份煽動力都不可小覷。但那卻并不是紙上談兵一般的空口白話。籌建組黨事宜、為華工和法國軍方打官司,帶領學生參加抗議等活動,和同學們的交流……樁樁件件,是最熱忱的心和實干、理性的結合?!吧鐣诎刁a臟,我們更要奮起,要改造他,要打碎他,變革他?!笨v然一路風平浪靜是奢望,他們卻終究在向前進,細小泉流也會匯聚成汪洋大海。
.
我佩服他。
佩服上面說的點點滴滴。
佩服他的樂觀和堅持。 “只要有前赴后繼的精神,一定能夠實現?!蹦遣皇敲つ康南嘈藕拖M?,而是認清現實后依然保有的希望和變革之心?!袄鄄慌?,怕的是因累而意志消沉郁悶而死”,他似乎永遠有無數想法和精力,從不言棄。
佩服他自始至終的心胸。沒有因蒙達尼派的不實責難而橫眉冷對,反而鼎力相助;不同意見的嘲諷也只是一笑置之。那是大是大非面前的明澈,和足夠的堅定和包容。
佩服他在激情熱忱下的冷靜理智,辦事公允穩(wěn)重,還有那份兼濟天下、絕不自掃門前雪的責任與使命。他會因為國家的弱勢和官員的尸位素餐而憤怒、失望,也會為了抗議活動的失敗、耳聞目睹學生的慘境而自責、沉痛,但他卻會用絕佳的自制力去控制憤怒,轉而想如何解決,而不是一味抱怨謾罵。
佩服他平日再嬉皮笑臉的隨和,關鍵時刻也是“萬不可以接受”、絕不妥協(xié)的原則。
還有他的仗義、果斷和言出必行。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太多太多。
.
于趙世炎,溢美之詞不勝枚舉,哪怕連為人處世,都會讓人覺得如沐春風一般的自如隨意,我甚至想不出他有什么特別的缺點和弱勢。
但我不喜歡用諸如“完美”的辭藻去形容一個鮮活、真實的人,那不僅顯得虛假,也平白拉遠距離。
正如趙世炎,那些偉岸和耀眼的奪目背后,是愈加讓人動容的溫情暖意。他總是說著“放心,有你趙大哥在呢”,但其實自己也不過比喬年虛長一歲,是20上下的青年。
都說趙世炎才華橫溢、年少有為,但哪里有天生的全才?他也是靠著“黃昏之賊”一般的勤奮和苦讀一路走過。他總是給別人幫助、被笑稱為“及時雨”,可自己卻穿著開縫的襯衫,寧愿在鋼鐵廠做重活也不愿獨自一人舒適的庇居于華法教育會。
平日再顯得仗義可靠,他也有著調皮的一面,少年心性極為可愛。第一次結交延年碰了一鼻子灰,還會下意識的摸摸鼻子?!澳愕艿芗t蘋果都變成青蘋果了”,還有把面包丟進門,笑稱從天而降。嬉笑言談之間反應靈敏,又幽默異常。
拜訪陳獨秀時的略顯緊張,平日八面玲瓏的樣子半點也沒有,甚至坐姿都端正異常。他聽說王若飛那位鼎鼎大名的舅舅也在法國時的雀躍,如粉絲見到偶像般欣喜。
.
還有,少見的孤獨和他口中的“兒女情長”。
趙世炎很重情義,也會照顧人。我喜歡看他和周恩來、蔡和森們結識時的男兒相逢,熱血情誼,也喜歡他和眾人一起插科打諢,和周恩來的兩次的“熊抱”,無一不是純粹動人。當他拍著希賢的肩叫他“賢娃子”,關心喬年衣服是不是穿少了、有沒有冷的時候,又是溫情滿滿的好哥哥模樣。
再到被蒙達尼派責難,一個人坐在河邊的時候,縱使有希賢和勤工派們的支持,但我總覺得那個身影帶著幾分辛酸、艱難和落寞,就如同周圍繁華滿地,斯人獨在的感覺。
他會略帶不解和困惑的說著“學生們?yōu)槭裁床荒軋F結,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團結”,會笑,會痛,會滿足,會失望……這才是鮮活的人,而不單是高高在上、供人敬仰的烈士。
而那個說著想家、懷念媽媽做的炸元宵的孩子,最終連母親的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唯一的一次落淚,便是對陳家兄弟說著“等失去才知道珍惜”的時候。這該是該何等悲愴?他必然不會后悔,但這遺憾和自責,興許終身都不會釋然。
甚至有時候,我也會自作主張的幻想,他說著“身在世界花都,要潔身自好,咱們共勉”、“兒女之事,剪不斷理還亂,不如置之于腦后”,如果當真遇到一個傾慕的女孩子,又會是何等情狀?是會如初見玉佩、以為找錯地址那樣的略微羞澀、一改自來熟一樣的八面玲瓏,還是知情識趣、又百般引導和嬌寵?
其實很慶幸,電視劇止于他們離開法蘭西之時,避過了僅僅數年后的血雨陰霾。至少此時,他任是鮮活的生命。哪怕,已經開始倒計時,剩下的光陰不過區(qū)區(qū)六載。
1901年到1927年,便是趙世炎的全部人生。
“小時候,我爬上一顆大槐樹。仰望浩瀚星空,覺得這個世界太神奇了,神奇到不停的問自己,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走了一路,也找了一路??吹揭驗橛廾?,人像動物一樣飽受著折磨;看到因為不公,人喪失了最基本的尊嚴;看到了因為私利,一些人剝奪了另一些人的生命。后來明白了,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我能活成什么樣,而是大多數人活成什么樣?!?br>光陰最是無情,生命最是脆弱,轉瞬間便幾番輪轉。但總有一些東西留在了深處更深處,任是山水滄桑也不能淡去的厚度的重量。
如此一生,可是無憾?
.
最后,我必須要提一下演員。
正片前,我看過一個粉絲做的片花。初見趙世炎,大大的一愣。最熟悉的臉,又是最陌生的形象。作為《士兵突擊》的鐵桿粉絲,我都記不清來來回回看過它的次數,說的矯情一點,我想我多少年都不會忘了里面的一干爺們和那個堅硬又柔軟的故事。
鋼七連的第5000名士兵,那個比許木木還要年輕朝氣,大喊著“別以為我來七連沒幾天,就長不出七連的骨頭”的馬小帥,什么時候也能這樣冷靜沉穩(wěn),獨當一面?從頭到尾看下來,果然,極其吸引人。氣場大開,再也沒有當初的青澀氣息。仿佛只是一瞬間,就已然蛻變。
除了劇情、角色本身的魅力,我也很喜歡演員賦予的其他個人化的東西。前文提到過,這個角色本身性格非常好,好到很難去找出什么由于個人性格或者情感帶來的大幅度波動,一不小心,就會顯得過于“完人”。但趙世炎最后出來的效果卻完全不會這樣。
水平有限,很難做出什么專業(yè)的分析,但我尤其喜歡一些和兄弟們插科打諢的小動作,還有眼神,很精彩。再加上趙世炎本身劇情中涉及到的幾場演講,比如為華工打官司時的酣暢淋漓,還有旅歐小組成立時,他們在房間內,又要盡量小聲,又要表現那種激情,很難得,也演繹的很好。
前不久,正好看到康導新劇《推拿》的片花和官博放出的幾張劇照,還去追著看完了原著小說。芒來又是一個全新的形象。他的整個狀態(tài)是非常斂著的,性格幾乎就是大開大合的反義詞,話也不多,內心曲折纏繞非同一般。很期待有一個爆發(fā)的瞬間。祝好。
陳喬年
在想為《法蘭西》寫點什么的時候,正逢《戰(zhàn)雷》熱播,于是我看到了張曉菲,那個早期膽小怕死、最后又涅槃重生的富家公子。那樣的張揚任性姿態(tài),沒有半分陳喬年的影子?;蛟S也只有在笑容中,才會想起那個至死都毫無畏懼、堅守信仰的少年。
想來,他們竟也是差不多的年紀。
張曉菲在軍營里渾渾噩噩,太平年代里,好像那些辛苦操練就已經是不能忍受的極限。但喬年,面對的卻是滿是污穢的祖國河山和茫然未知的前路。硝煙四起,卻仍要向前。他的法蘭西,有哥哥,有世炎大哥,有他那一幫志同道合的兄弟,有玉佩,也有宗旭之、林朗、陳箓們留下的揮之不去的遺憾和激憤。
.
初見喬年,王若飛戲稱他為“蘋果”,實在是太貼切的一個稱呼。長相清秀俊朗,還有那眼睛,仿佛未經世事的清澈,卻又可以容得下驚濤駭浪。
他是懂事隨和體貼的,在他的哥哥勉強自己對趙世炎視而無睹、甚至冷嘲熱諷的時候,喬年已經拉著他的手叫“世炎哥”、“我哥就那樣,別往心里去啊”;在玉佩傷心哭泣的時候,也是他,遞過紙巾為小姑娘抹去眼淚,柔聲細語的安慰逗笑。
喬年是法蘭西中一抹明朗的光亮,溫暖清朗到幾乎要讓人忘了他從小的坎坷。
陳獨秀盛名在外,但他們兩兄弟卻自小辛苦。二十不到的年紀,就已經在碼頭扛過大件,連皮帶都買不起,到了法國,一頓肉也是奢侈。但他卻一臉坦然的說著“少年時受過寫磨難才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
因著這份可愛長相和未經世事一般的澄澈,喬年得到最多的形容詞或許是諸如可愛之類,但他的脊梁骨,恰恰是和同仁們一樣的解民倒懸、攘外安內之心,并且永遠付諸于行動。曾經有人把女子比做為水,其實也可以用來形容喬年,乍看風平浪靜,還帶著幾分柔和清朗之氣,但卻也可以堅硬如冰,剛硬如鐵,有不可估量的爆發(fā)力。
這也是喬年最打動我的地方。
他在深更半夜還捧著《資本論》,靜靜看書時會為了精彩段落失聲叫好;
眼中光芒閃爍,平靜又堅毅的說著“人能為祖國而死,那是最美的命運”;
寧可和趙世炎一起躲藏、避開警察的追查,也堅持著自己的信仰,不愿妥協(xié)。
還有點點滴滴中的柔情、主見和抱負。
.
喬年是幸運的,他和蔡和森是全劇中唯二兩個“三情”齊全的人物——親情、友情、愛情。
延年、喬年兩兄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彼此的牽絆早就勝過了一切,包括他們的父親。從小的相依為命、互相照料,期間種種相伴的幸福和坎坷辛酸不言而喻。難忘那一場戲,喬年離家多日后再度返回,煮著的肉,抱著哥哥的腿求他不要倒掉,保重自己的身體,也求他,不要拋棄自己,原諒,原諒……有事我會想,喬年借助在宗旭之家里時,即使有他世炎大哥的照顧,有玉佩的體貼和兒女情長,但他是否會孤獨?有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同一片土地上,卻又天各一方的哥哥?也會想到,僅僅六年后,他們就面臨真正的離別,那是生與死的距離,再也不是抱著哥哥的腿,就能回頭。那是,即使有堅定的信仰,即使明知死得其所,但他又該心痛到什么地步?
關于友情。喬年很應該感謝趙世炎,因為他的轉變,趙世炎居功至偉。從跟著趙世炎住進宗旭之家里開始,或者更早,從他第一次出現在兩兄弟面前時,就慢慢把喬年引領進了另一片天地。借閱的書籍、各種進步社團的旁聽參與,耳濡目染之下,沒有比趙世炎更到位的言傳身教。喬年無疑聰明而有悟性,也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向往一個公平、強大而人民做主的國家。從前,為了留下他的趙大哥,他會說“你先答應住下來”,別管“不提馬克思”的事。而不久之后,到了他自己,卻回絕玉佩,說著自己的原則和的信仰,不容半分含糊和妥協(xié)。
還有喬年和玉佩的這段情,來去都匆匆,如風一般,轉瞬間伊人難覓,徒留清香陣陣。
“毀滅”在悲劇美學是很重的因素,既包含生命的逝去、命運的不理抗爭,還有美好事物的消逝。前一刻,喬年和玉佩倆人手拉手漫步在巴黎大街,說著要同去看俄羅斯紅場,同去為未來努力,但轉瞬間,玉佩死亡,那時的揮手告別竟真的成為永別。
玉佩是個很好的姑娘,美麗善良,雖有大家小姐的嬌生慣養(yǎng),但絲毫不自傲,在和喬年的愛中,追逐、等待、甚至卑微著,“你別說了,你能知道我已經很高興了。我絕對不扯你的后退,讓我陪著你,讓我跟你一起好嗎”,要的從來都很簡單。但倆人家庭背景的差距,雙方親友信仰的不容,實在是太大的橫亙。玉佩不像張若名般有清晰的自我價值追逐,她的重心是愛情,就好像當初喬年在看資本論,玉佩張口便問“在看關于愛情的嗎”,即使會因愛情催生出和家庭決裂、進而離去的力量,也逃不開最終的悲劇。
生與死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嗎?至少此時,玉佩完全的進入了喬年的心,他會永遠記著這個姑娘,這個他第一個愛上的姑娘,歷久彌香。
而喬年,我能形容的,就是很好很好.好到不忍去想,1928年冬天,那個受盡酷刑、最后坦然赴死的孩子,只有26歲。
陳延年
延年在這部戲里的出場并不算多,但是卻意外的存在感極強。對于他,適合倒著看,從那一場在玉佩死后安慰弟弟、于他來說最有分量的戲回頭。
那個表面看似冰冷,難以接近的男人,內心卻是不下于任何人的真誠和炙熱。
初看,延年太容易讓人理解為油鹽不進、好壞不識。他學貫中西,錦繡文章可以一稿成、不改一字,但卻一律對外宣稱自己堅信無政府主義,聽不得馬克思,更聽不得陳獨秀。
之所以說他“對外宣稱”,只因我覺得,延年從很早開始,便在漸漸向馬克思靠攏,甚至早于趙世炎出現在兩兄弟面前。從小經歷世事,學識豐富又同向往著一改中國舊貌,他潛意識里肯定有和趙世炎等人相同的東西。他批評胡適“舊學不過乾嘉,新學止于赫胥黎”(順帶一提,這句話其實出自金岳霖),自己絕對逐一查看,憑他的見識,真的覺得無政府適合中國嗎?真的全部心思都在吳稚暉們的那一套上嗎?還是說,就像趙世炎說的那樣,“逢父必反”,強迫著自己不去看馬克思那一套,潛意識中自我催眠,潛移默化。
.
其實,那只是一個盼望得到父親關注,得到愛的孩子。
延年從來堅強,小小年紀便能護著弟弟周全,一言一行,仿佛沒有什么能動搖他。他承擔的是最多的,有衣食住行的操心,更有他們父親帶來的牽絆。喬年幼小,怕是對父親的愛恨都不如延年強烈,但哥哥則不同,看著父親娶了自己的姨媽,又對兩兄弟近乎鐵石心腸的不聞不問,該是何等煎熬?他是良善的,這份求而不得的父愛沒有變成仇恨的源泉,卻催生了徹底的傲骨和執(zhí)拗。他努力,他天才,他名聲漸漸不下其父,這一切有他對自我的要求和中國、民族的擔憂奮進,也有為博得父親的關注。你看不到我,你不想看到我,那我就偏偏走到你面前,哪怕是對立面,但你不能絕不能無視我。這份心境,可憐可嘆。
我一點也不奇怪他會漸漸被趙世炎、王若飛等人打動。他骨子里是和他們一樣的人,終究會踏上同樣的道路。他也重情義,越是壓抑,便越是渴望,也愈加珍惜。
他說著別提陳獨秀,卻又接了父親的信,愿意收留趙世炎,“鍋里有白菜湯,面包管夠。我們倆可以睡地上,床讓給你”;他本是堅信無政府主義,后慢慢的開始翻閱馬克思書籍,一腳把言語直接的弟弟踹下床后又靜靜翻閱起馬克思書籍。想來,他放著弟弟在外不管,也是知道有趙世炎照應著,愿意去信任這個人。等到他終于被趙世炎說服,一邊淡淡的回應著“你就是個操勞的命”,一邊卻微微頷首闔目,是動容,也是一份開闊之后的輕松。
文章開頭便提到的那一場戲,太過震撼和感動。為了安慰弟弟,也為了他自己,延年終于有了一次坦誠心跡。他要父親的關注,他愛的父親,他也想和兄弟們站在一起!我也太想讓延年知道,他的父親自始至終都在關心著他們。蔡和森、向警予等回國后去拜訪陳獨秀,他三句不離他們兩兄弟,聽到延年翻譯的那句“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更是不由自主的激動起身。我也很高興,延年終于融入了大家,會和李富春拿他和咸熙開玩笑“她單獨和我說了”,也可以在大會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可以為組黨和中國盡一份力。
那時候,他必定是極其快樂而滿足的。
至于他和延年的兄弟情誼,那根本已經無需贅述。
在看劇的時候,我有一大愛好,就是希望找找延年冰山臉下的細微眼神和表情。褪去了偽裝的冷淡,那實在是太充盈的一個人。
周恩來
當張若名父親以利益和前途相誘,希望他和女兒安心讀書、不問政事的時候,周恩來回答的是這么一句:
“我要的,是中國的錦繡前程。”
那年,他也不過20上下。
初來法國,他和趙世炎一樣,本不為求學,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我愛他和蔡和森、趙世炎結識的幾段,彼此志趣相投,當真是風云際會,光是一個握手、幾句問候就是心潮澎湃。還有他的信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時,他的發(fā)言不長,卻擲地有聲,仿能響徹云霄:“我愿意,為苦難的中國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蹦菚r,不能高聲喧嘩,不能盡興鼓掌,一切都在沉默中進行,但無聲的激情卻愈加動人,直入人心。理想和信念是個太多飄忽的東西,當它不屬于你自己,旁人看著只會不關痛癢,但在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那個年輕人日后站在萬千人前端的身影。
我們說著偉人,仿佛能將一切贊美的辭藻都堆砌于其身,卻也硬生生的將他和我們相隔開來,置于神壇。我更愛那光輝榮耀背后的點滴,那才是一個真實的人,會痛,會失望,會后退,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周恩來在《法蘭西》中一直是冷靜沉穩(wěn)、理性睿智的。他自然不是如蔡和森般的激情外露,甚至比趙世炎都多一份儒雅和斂于內的情感表達。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大批中國學生被遣返時,他趴在床上喃喃低語“我們損失了100多人”,臉上是罕見的遺憾不甘和挫折沉痛。他是最理智的,也是最激情的,你看著他一言一行不偏不倚,但一路而來,國內的抗議游行,在日本組織新中國學會,反對21條和巴黎和約,再到法蘭西的共進退,一份不少。
溫和內斂一般不如棱角分明來的深刻,也容易流于平庸,但周恩來卻是用他的氣度和經歷、學識沉淀下的從容,一言一行,無需聲張,卻可以望得更遠。淵渟岳峙,不外乎如是。浪濤卷涌,奔騰浩瀚,未來,這個年青人,將在中國舉足輕重。
到達法國的第一天,他和張若名對著埃菲爾鐵塔立下誓言,中國一定可以趕上歐洲強國。時光匆匆,百年翩躚而過,那也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其實演繹總理的壓力是最大的。我們的周總理,萬千盛譽,早已無需贅言。
鄧希賢,鄧紹圣,李火鐮,耿照泉
四人組可以單獨劃出來算一條線,尤其是前期。圍繞他們的故事主體和趙世炎、周恩來、蔡和森等人截然不同,最后卻又殊途同歸,也算是大環(huán)境下中華兒女的必由之路,無可避免。
在去法國之前和剛到的時候,他們四個人的目標很簡單:學成歸國,然后造“火車、輪船、大炮,讓家鄉(xiāng)也能有上海的車子”,自然,他們還沒有如同趙、周、蔡等人堅定的馬克思信仰和更為遠大的目標。原本,他們的留學之路應該非常單純,尤其是除了鄧希賢之外的另三人。
但是現實對他們卻有了最沉重的打擊。
去法國之前就被騙走的錢款無法追回、本該交付學生的維持費又被中飽私囊,他們被迫從讀了沒多久的學校離開,租房、打工,一路感受歧視和不公,最后只能擠在人滿為患、疾病橫行的華法協(xié)會。他們向往紅酒配牛排的頂級法國大餐,卻連面包都快要啃不起。
最后,他們付出的是一條生命,也是我們熟悉的一干主角、配角中唯一一個客死異鄉(xiāng),只能魂歸故土的可憐人兒。
.
其實,早在他們四個人商量要不要參加情愿的時候,就能清楚一窺每個人的性格和日后可能的人生經歷。希賢和火鐮堅決主張參加,除了同是對國家和同胞的支持之外,火鐮的熱情源自于他本身性格的熱烈,瞻前不顧從來不是他。而希賢,卻是看到了必要的原因和可行的方法。幺叔偏于保守,說著太危險。而照泉,說的也是“請愿不用去了吧,弄不好會打個頭破血流”。
耿照泉的悲劇一開始就有伏筆。在參加留法選拔時,他以為落選,竟至昏厥。后來在上海街頭,照全說著“能不能回來還是個問題”,最后居然一語成讖……
照全的死亡,有他個人的脆弱和悲觀心理的因素,有被墨蘭拒絕的悲傷,但更多的,還是整個大環(huán)境對人的壓迫。這句話其實說的非常教條和有教科書式的熟悉感,但卻是當時他們在法國最真實的遭遇。偌大一個中國選出來的一千多的留學生,有像趙世炎等人一樣本就志不在求學者,但更多的,還是是像四人組一樣,期盼以現金知識建設祖國。他們的想法還沒有上升到革命救國和任何主義,只是想要一個更好的人生和更好的國家。但是這批中國的精英,到了法國之后不僅衣食無靠,做的是最辛苦、報酬最少的工作:打掃房屋、鋼鐵工人、清掃馬糞,那是鋪天蓋地的等級制度和金錢至上。哪怕撇除這些外在的物質條件,還有從滿懷熱情到一點點被現實磨滅打壓的精神摧殘,甚至是來自本國人的欺壓。請愿被暴力鎮(zhèn)壓,生命受到威脅,照全的瘋癲和死亡就是這么一步步把他推入絕境。
.
他的死亡,直接影響最大的就是火鐮。那個讓火鐮這樣一個粗實男兒輕聲拍肩膀安慰說“下了下了,雨可大了”的兄弟再也不會回來。
當初他說著“如果拖死了我陪他一起”的熱血男兒,果然因為同伴的慘死去刺殺公使陳箓?;痃牪皇且晃兜聂斆?,他當初知道“請愿是大事,扣錢就扣錢”,大是大非面前很有把握。但此時,絕望、悲憤、不甘,在公在私的所有仇怨一起爆發(fā),無可壓制。
最后,火鐮帶著兩個行李箱被遣返回國,同歸的,還有照泉的骨灰。入目是一片慘白。清朗澄澈的聲音響起,代表著自由和抗爭的馬賽曲在此時響起,卻徒增無限悲哀。
在獄中,陳毅安慰著照泉:“等睡醒了,這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笨墒切蚜酥?,這個世界又是什么樣的?對有些人來說,清醒的死去好過渾渾噩噩,但對有些人來說,寧愿長夢不醒。
而希賢,我們的小平同志,這個冷靜決斷,又愛玩愛笑的孩子,于他而言,這只是將來萬丈波瀾的一個開始。
蔡和森,向警予,
“我愿化作一片荒林,站在河流兩岸,向著天空吶喊,同暴風雨作戰(zhàn);我愿是一條急流,是山間的小河,穿過崎嶇的道路,從山巖中流過;我愿是一朵白云,一面破碎的大旗,在狂野上空,疲倦地傲然挺立?!?br> 那一天,蒙達尼派們和周恩來、張若名在雨中狂奔,肆意揮灑著激情,又于林蔭下吟誦這自由篇章。
少年意氣,揮斥方遒,不外乎如是。
蔡和森大開大合,不加掩飾的張揚激情,是徹底的實踐派和革命派?!皩幵刚局?,也不跪著生?!痹缙?,他和蒙達尼派堅決主張以行動向政府抗議、維護學生的利益。而后的二二八請愿,更是將法國中國學生請愿活動推向高潮。正如蔡和森整個人所展現的每一個細節(jié)和一舉一動,初見和毛潤之的熱情擁抱,法國大街掛著“我是中國人”牌子的特立獨行,每一次激情澎湃的發(fā)言,還有那用冷水和鞭子讓自己銘刻的中國之恥,“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中國需要像他這樣的人,相比之下,趙世炎顯得更溫和更務實。”周恩來的評價非常中肯。
他又是最為純粹和可愛的,也有著內里的溫情細致。
待人以誠、肺腑相交早已不必多少,哪怕是在觀點不一時,也自有他的容人之量。蔡和森固執(zhí),堅持自我,凡是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絕不退縮和怯場。但在兩派辯論,趙世炎被責難之際,他卻一言不發(fā),待趙世炎欲離去,他是第一個站起來,下意識的覺得不妥、不該。及至后來,和諸法大使陳箓談判時的有禮有節(jié),中法里昂大學時期的審慎,點點滴滴,都足有證明這不是一個一味往前沖的莽夫式革命家。腹有詩書氣自華,而蔡和森的激進,是用厚重的學識和對自我信仰觀念的堅守認同為保,力拔千鈞,寬猛相濟。
他也同樣樂觀豁達,又或者,早已明了,自己的生命會是給國家最真誠完整的奉獻。他在監(jiān)獄中閉目凝神,說著享受坐牢,“我估計,我們剩下日子,少不了坐牢”,一語成讖。
我還尤其喜歡一個細節(jié),在趙世炎仗義相幫、成功營救請愿失敗、被無理扣押的蔡和森等人后,趙世炎和蔡和森兩個人,就在這一片喧鬧的掌聲中隔著幾步之遙,沒有言語,沒有動作,只是一個眼神,便已然知曉對方的誠心相交和各自為人。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前的種種矛盾和恩怨根本不值一提。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兩人雖不是舊時之風,但那份惺惺相惜,猶如伯牙子期之會。
蔡和森和向警予,不論結局如何,此時卻是太美的一對。相識于微,年少相交,有著相當的學識和理想,攜手走過每一步驚濤駭浪或是流水曲觴。猶記得一幕,兩人于二二八請愿前夜忙碌準備,月光和燈光交匯間,還有彼此的柔情蜜意,說著早點睡,又互相追逐打鬧,,美麗的如同童話。還有草坪上的調笑、求婚時的熱情,太多太多,是電視劇中一抹明亮而溫暖的顏色。
有些人的一生,即使短暫如煙花,也會是火般的光芒和璀璨,熱烈而明亮。
李富春,蔡咸熙t
我喜歡李富春和蔡咸熙這一對,為著他們不張揚于外的溫情,和看似平淡,卻自有一番動人心魄的真情實感。
我很難用幾個詞語就概括出富春的最大特點,他聰明而分明,有著蔡和森一樣的飛揚之氣,卻又比他要有所內斂。他會不時的調笑和幽默,下一刻卻又如謙謙君子一般的紳士,再加上不時冒出的傻氣和他們一伙人都不缺的堅定、學識和拳拳為國之心。
富春是良伴,也是最好的同仁。這個彼時公平分割著奶酪的小伙子,最后真的把全國經濟重任一肩扛起,不知那時,會否想起年少的玩笑?
咸熙則帶著幾分中國女子傳統(tǒng)的保守和羞澀,并不如向警予般敢說敢為,但她體貼、心細而溫情,有自己揭下紅蓋頭的新潮和開放,也有和哥哥、同伴們一樣的見識和理想。
富春還給她手鐲時,兩人帶著幾分羞澀和拿捏的曖昧,請愿扣押釋放后咸熙慢慢上前和富春的一抱,直到最后,舉案齊眉,紅燭暖光,那是一生一世的承諾。哪怕是在為希賢的包辦婚姻有所爭執(zhí)的時候,“李富春,你是不是后悔了”,看著都是一派嬌俏柔情。
“這樣美麗的女孩,我一輩子都看不夠”,很幸運,一輩子于他們而言并不僅僅是短暫的數年相伴,即使旅途風雨依舊,卻是長相守,不相離。
1990年,差10年便是新舊世紀的交替,咸熙于此時安然而逝。不知在最后的彌留之際,她是否會和富春執(zhí)手,又是否會回到,那個所有親人和同仁都還在的法蘭西?
聶榮臻
對照著劇集,每次翻看那些人物的真實生平,我都會不忍,不忍生命太過短暫,竟都來不及看到他們親手打造的這個國家的初影。
但聶帥,他從頭到尾見證了中國一樁又一樁的翻天覆地,1992年,常闔雙目。
我很喜歡《法蘭西》中的聶榮臻,沉穩(wěn)理性中不乏熱情,大氣隨和里又有著幽默和小調皮,是一個非常接近理想的人物,但偏偏也不會覺得不接地氣和虛假。
聶帥有大量的群戲,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很多時候他的觀點和發(fā)言是被當做定論和最后執(zhí)行法案的。舉幾個例子,早在辯論之前,他就指出蔡和森的觀點有可取之處。在趙世炎被蒙達尼派責難,勤工派們商量是否參加他們的情愿游行時,聶榮臻的主張是支持他們。而在希賢在做工時被人排擠,李火鐮的第一反應是“除掉他”,聶榮臻說的是“斗智不斗勇”。他很接近傳統(tǒng)文化中推崇的那種中庸狀態(tài),不偏不倚,但卻絕不是平庸和無主見的溫和和包容。
如果只是這樣,那么聶帥和身邊一幫小伙比起來就少了點少年心性,秒就妙在,又有那些細節(jié)。我很喜歡他和趙世炎“我的將軍,我的司令”的那段,隨意調侃著趙世炎的破襯衫,顯得心態(tài)樂觀寬廣之余,又是一段捧腹笑料。還記得他從比利時回來,躲在希賢背后出現故意給他一個驚喜,富春咸熙結婚時“喝的還沒你媳婦快呢”的起哄(我其實很懷疑這段是不是演員臨時發(fā)揮的),無一不顯得真實而又可愛。
這樣一個人,才算豐富了起來。
陳毅,李隆郅
陳毅和李隆郅,我必須要把他們兩個放到一起,實在是一對活寶。
早在他們第一次出場,兩個人就在初來乍到的希賢四人組面前來了一場相聲樣式的抬杠,一個挖苦詩句,一個嘲諷現在一個字都出來的中國版“悲慘世界”。再到后來,斗嘴,斗棋,連“巴蜀之國”和“湖南驢子”都是玩笑的段落。待陳毅給希賢他們讓位,換到隔壁房間時,李隆郅還一本正經的跟著過去,一刻都不耽誤。
當真是“見不得,離不得?!?br> 我一直很欣賞男兒之間純粹的友情,不必是深沉厚重的袍澤之誼,哪怕只是興味相投也足夠讓人動容。日后,他們會歷經血與火的考驗,會碰到無數磨難和波瀾,相信無論如何,再回想起這一刻,仍然是最美好的回憶。
每一個團隊中都會有這么一個脾氣火爆的,蒙達尼有蔡和森一馬當先,而勤工派就非李隆郅這個“拼命三郎”莫屬?!霸偃フ宜麄兝碚摚凑l敢潑臟水,我揍死他?!边@樣的話也只有他會說。與之相比,陳毅顯得溫和一些,還有份寧愿不吃飯,也要在咖啡店旁聽交響樂的雅致情懷。陳毅要比李隆郅來的細膩,他會在被遣返之時對著大海沉思,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記錄下些許語句,而李隆郅,這個時候除了感傷沉重之外,怕是在心里罵娘吧。
他們倆,或者說他們一群人的共同點,便是那份頗帶幾分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情懷和被現實不公、黑暗所激發(fā)的斗爭,以及那份從來不曾變更的善良溫情。
還記得在監(jiān)獄中,耿照泉不堪壓力,精神失常的對著陳毅叫“爸爸”。幾個五大三粗的男人,在短暫的錯愕之后,沒有糾正照泉的錯誤,也沒有急于喚醒他,而是順著他的話,默默安慰和陪伴。那一刻,很感動,因著這幾個男人的硬朗背后的柔情。這樣的對照,輕而易舉的打動人心。
仔細算起來,聶榮臻、陳毅、李立三他們的戲份實在不多,更多時候也是在大事件中出現,并沒有獨立表現個人的篇章,但看完全部,卻是印象分明到每一個人。
林朗,陳箓,宗旭之
在我看來,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劇不該有絕對的正反派之分,人性的光明晦暗,個人立場的紛紜不同,甚至是情感的曲折纏繞,都不是能有一言以蔽之的結論。尤其是在大時代下,大多數人難以用自身的力量去左右時局,只能被它所牽絆,進而一路跌跌撞撞的向前。一不小心,便拐上了岔路,一去不回。
正如宗旭之,林朗和陳箓。
.
比之其他兩位,林朗身上的多面性要稍少一些。電視劇中并沒有明確給出他的背景和身份,只提到了他是反對巴黎和約的記者之一。小說中則要明確的多:舅舅是教育部高官,本身才華不錯,也曾是少年中國會的參與者。可以說,論地位,趙世炎等草根出生,先天條件不如他;而論才華,就算林朗不是萬里挑一,也絕對高于中國大多數人。
但為什么,會走到最后的地步?政見不同、夾槍帶棒的嘲諷倒也罷了,還有陰謀陷害,一路阻撓學生活動,最后竟致玉佩死亡。
如果完全把這些歸之于愛情的求之不得,那未免也太高估愛情在林朗心中的地位了,只能說,那是導火索和催化劑。林朗本身的出生、才學和經歷,使得他自認有條件去低看大多數人,再加上心胸狹窄,更是致命傷。他非常看重地位,就如玉佩喜歡喬年,他所預測的原因就是喬年一家連同他自己都是名人?;蛟S,這個時代也是熔爐,沒有明確的是非善惡,中國也還沒有到最形式外的水深火熱和硝煙四起,一切都尚在萌芽和摸索,
那是最大的包容和機遇,給了英雄能人無限的發(fā)揮空間,也同時,打開了口子,讓污穢肆意。
當然,主因還是在自身。
包括華法教育會被學生們趕下臺的褚民誼,那個早在20世紀初就留洋的“先進人士”,也是這類人物。
.
陳箓,關于他,我想要講的倒不是如何無所作為又勾結外邦欺壓學生,而是一個細節(jié)。
在電視劇最初幾集,鄭毓秀女士舉辦派對,火鐮他們作為侍應生,正好碰到了前來參加的陳箓。一開始,火鐮象征性的低頭彎腰問陳箓要喝什么,而陳箓這時候卻告訴火鐮,他的動作不對。作為侍應生,必須彎腰達到90度,把頭低到只能看見對方的鞋面。這樣的動作,與其說是禮數周全、畢恭畢敬,還不如說是對個人尊嚴的徹底抹殺。
如果在封建王朝,幾百千年前的古代,那無話可說??墒牵敃r已經是20世紀,距今不過百余年。歐美早已大范圍提倡自由、民主、平等,而中國也開始了各方面的啟蒙。陳箓,卻在這樣的背景下,教給火鐮如此動作。而且,他倒不是刻意貶低和羞辱,而是真的認為這樣做應該,并且舉出“我端盤子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例子,頗有幾分少時艱辛、如今自得意滿的沾沾自喜和自豪。
表面上,陳箓陳公使是劇中權勢最大的一方,但其實,他身上的奴性是最重的。哪怕和林朗、宗旭之相比,不管是否貨真價實,后者至少非常把自己當回事,有著本能的自傲。而陳箓不同,他既然早年當過地位低下的侍應生,想必家境也并非大富大貴。爬到如今地位,他依仗的是比同齡人高出一截的才華、經歷,即使有如今的身份權勢,但內里依舊是昔日的卑躬屈膝和欺軟怕硬的態(tài)度。
.
陳箓從來不是完全的惡人形象,他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如綏靖政策一般的敷衍了事、息事寧人,和本身對于權勢、強力的懼怕和退縮,顯然已經到了慣性的地步。他不是不想改變中國,而是完全認為不可能,不可能以卵擊石在強權面前出頭,也不值得犧牲個人的地位去做太多。
早在去法國前,陳箓就對同船的學生表示過帶著幾分肯定性質的擔憂,正是因為隱約察覺到他們可能掀起的波瀾,才對這些將來的麻煩表示不滿。就這點,他比林朗要看的清楚,至少不會完全不把學生們當一回事。但顯然,他要的是太平,尤其是自己活著的時候一時安寧。而之后,不愿幫助華工,袒護褚民誼,主動向法方提供學生的激進分子名單和要求遣返等等,可以說他不明是非、賣國求榮,但從陳箓本身來說,他的出發(fā)點很簡單,他首先就認定,中國,和這幾個人微言輕的學生不可能成事,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這點上平衡各方利益,讓自己的諸法大使做的安穩(wěn)順當。為了風平浪靜,他完全不在意卑躬屈膝,當然也許他自己沒有這么覺得。他的骨子里,是非常明顯的對于強權的本能畏懼,他有想翻身的姿態(tài),但做法不是違抗和推翻強權,而是讓自己躋身進去。再加上本來就無所謂大是大非什么,那樣一來,必然會導致如今的后果。
就如同那句說給趙世炎聽的“弱國無外交”,是時代、國力的局限,也是認定了弱就可以無所作為、無法改變的態(tài)度。
諷刺的是,他對趙世炎說著“但凡牽涉到國家利益的事,洋人一步不讓,你要他們妥協(xié),就是虎口奪食”,最后趙世炎、周恩來們卻成功的為華工贏了官司。不知那時他作何感想?
陳箓在歷史上也有其人。這位中國第一位在法國獲得法律學士學位的留學生,在投靠日本的次年,被國民黨特工刺殺身亡。
.
宗旭之,他和陳箓一樣,有著很難界定的方面。
他是少年中國會的發(fā)起人之一,早年曾留學日本,和趙世炎的二哥有所交情。自己本身也才華出眾,做事又冷靜強硬,頗有心計。這樣的人,本該在這亂世成一番大事。
我有一點很佩服他,還是劇中的一個細節(jié)。在他和官員勾結,提出修正方案想要控制學生的目的敗露后,很多人寫信去他府邸責罵。而宗旭之這么一個看重面子的人,這時候不但沒有氣急敗壞,反而還頗有閑情逸致的去欣賞信中明顯帶有辱罵性質的作畫,還讓人把徐悲鴻的裱起來。無論心里是何感想,表面能做到如此,已經不易。
他一路的所作所為,又和前面幾位出發(fā)點不同。
他的目標從另一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明確的,崇尚強者,最大限度的籠絡人才到自己身邊,方便以后回國開辟一方天地。說實話,憑他的頭腦和手腕,這樣的企圖并不是飛蛾撲火和白日做夢。而說他和趙世炎等背離的政見觀點,他覺得中國不能走俄羅斯的道路、GC主義行不通,“為了國家,就算要上斷頭臺,也不會讓國家變?yōu)槌嗌?。先不說有沒有所謂的正誤,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本無可厚非。
但他最后,不僅什么都沒有得到,還賠上了自己妹妹的一條命。
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沒有定論。在愈加混亂無序的時代中,就愈是機遇和危機并存?,F在,我們站在百年后的高度,可以輕易的去批判宗旭之。但之前說過,他們所處的時代,新舊交替,慢慢把舊的一套通過階級地位、封建綱常、倫理制度建立起來的規(guī)則打破,但新的秩序卻尚在摸索。這就導致了很大程度的混亂,無論是外在的社會表現還是內里,對宗旭之這樣家庭地位不差、本身能力也不差的年輕人來說沖擊尤其大。
怎么做才是不逾越所謂規(guī)則的灰色地帶?成王敗寇,是不是只要最后勝了,就沒有人來追究過去的所為?怎樣才算不出賣國家,如果認定日后有機會扳回一局呢?現在的普通人、朋友和對手,以后還會是普通人、朋友和對手嗎?……一切都是混沌。
至少,他對妹妹的愛不容置疑。
還有許許多多沒有寫出的人物。
關于導演的只言片語:
《士兵突擊》是我最愛的電視劇,沒有之一。而康洪雷導演,江湖人稱康師傅,也是一位我一直在關注、也十分尊敬的導演。
對我來說,康導的劇很神奇。父母輩、甚至是爺爺奶奶的輩的故事、民工、軍隊、紅色主旋律、盲人,等等這些皆沒有博人眼球的賣點,但拍出來的效果卻讓人欲望不能。還有那一批演員,雖然不是時下留下的那種那類典型帥哥,但他們最終塑造出來的角色,卻讓人心甘情愿忽略相貌、學歷等一切硬件條件,光芒萬丈。
有一點我很喜歡。現在電視劇中溶入哪些因素可以有話題、有高收視率,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套路,也有越來越多的作品在往那個方向上靠,但可惜,最后出來的成品質量參差不齊。但康導的有些劇就在明顯逆潮流而上。敢于這樣做,并且最后來真的花心思做了出來,這點我很佩服。
康導的劇,再是風格、題材都各異,有也很明顯的個人風格,很多元素一脈相承、在其中融會貫通。在此大膽的做少許總結:
(1)t脊梁和純粹。
在網上看到過有人把康導的劇形容成茅臺,“醇香又提勁”,非常恰當。劇集里幾乎無時無刻不有的激昂情懷和那份硬氣,非常能振奮人心。
不光是故事、角色,或者整體風格所外露的錚錚傲骨,還有內在的精神力量。淡然平靜,或是激情張揚,它的本質都有著某種堅持和不可妥協(xié),清晰的知道根骨在哪里。
民工、老百姓、軍人、特種兵、革命家、盲人……這些各異的人物不一不是韌勁十足,而且骨子里有著一份非常純粹的所在。從人物本身到他們身處的環(huán)境,都有著非常理想化的一面,這種理想化又不會讓人覺得是海市蜃樓一樣的憑空捏造。
這種類似于浪漫主義的表現也和下面要提到的一點有關。
.
(2)t人性的善意和靈魂關照。
這應該是康導劇集里非常鮮明的一個特點。
仔細看去就會發(fā)現,這些劇集無一例外有著非常溫暖的情愫和一份悲憫感:人性中的至善至美,和那些從小事中匯聚起來、讓人覺得快意溫情的點滴。這種特點在人物設置上就反映的很直觀,不說那些如史今、高城、袁朗、趙世炎這些、幾乎能讓人慶幸遇到他們的人物一樣,哪怕是表面和主角立場對立的人設,作為觀眾也很難發(fā)現完全意義上“惡人”、“反派”,從來沒有把人黑白分明,而是個個都有著自己的內心世界,照樣鮮活而容易理解和接近。
另外一點,康導涉及的題材多種多樣,戰(zhàn)爭年代、變革之期、小人物的底層生活,這些其實都可以拍出種種現實的不堪和人性的污濁陰暗。但他卻把焦點放在了那些善和美,甚至把這些點去放大化來表現。
比如《士兵》,如我般閱歷尚淺都會知道,真實軍營根本不可能是那樣一個環(huán)境和那樣一批人。而《法蘭西》,我也有質疑過學生們出國的實際功用,和那些昂揚激情背后的真實性、可行性。
影視劇中著重黑暗面的并不少,權謀斗爭、針砭時弊或者人性挖掘,有水準的可以做的很出彩。但從我本人的角度,很喜歡康導的風格和處理方式。
人對光明、向上性和那些善和美是有著本能的向往之心,而且我也始終相信,不管現實中有多少讓我們去痛罵的因素,這個國家,這個世界,還有我們周圍的那些人,總有些東西是值得影視作品去聚焦,進而把這些美好呈現出來的。這也是一種正向的精神力。它的價值,多少會比始終冷眼去看這個世界強。
.
(3)t遼闊和敬畏之心。
這一點完全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且真要去用文字傳達出來,是個挺空泛的概念。
看康導的劇,我時常會聯想到草原,那種一望無際,可以讓你策馬奔騰的廣闊、包容和自由。但其實這些劇集根本完全沒有直接出現草原這個概念。有這樣的感覺,也許是因為人物內里的那份無拘束和力量,也許是故事和他的價值觀透出的大氣豪邁,是一個非常讓人享受的精神狀態(tài)。
至于敬畏之心,那也是我的個人感受和揣測。
我總覺得康導對某些歷史、某批人、社會因素、和人心、自然,有著一份特別的看重和敬畏之心。作為觀眾,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可以很微妙的感覺到這種激情又審慎的態(tài)度,它的的確確在往外傳達著什么。
.
(4)每個角色的靈魂和那些細節(jié)。
看康導的劇,會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讓人記住并喜愛的往往不單是主角和少數配角,而是一群人。哪怕出場寥寥,臺詞甚少,到最后都會發(fā)現印象深刻,有個性鮮明。
白鐵軍,老馬,馬小帥,林譯,豆餅,小書蟲,李立三,陳毅,鄧穎超等等,不需要一步步去列,就會發(fā)現都是如此。
我非常喜歡這點。一部真正優(yōu)秀的電視劇,最后讓人記住的絕不止一兩個出彩的主角和重要配角。再小的角色,在康導的劇中也能一定程度鋪開人物,看到他們的精神世界,展現每個人的靈魂所在。 并且,十分擅長刻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候僅僅是幾個動作和眼神,就很有連接感。
要做到這點,或者說要真正讓整個電視劇立起來,必然花費大量的功夫。
.
對于觀眾來說,從一部電視劇中所能看到的并不僅僅是人物、情節(jié)或者表面的東西。整個團隊的態(tài)度和用心程度,都可以從很多方面潛移默化的感受到。
就拿《法蘭西》來說,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想多了,但我會去考慮很多細的東西,最后也發(fā)覺的確經得起考慮。
比如趙世炎在法國第一次登場時,為那個后來改名為的學生打抱不平。我一時興起去查了一下,那位朱洗后來成為我國分量極重的生物學家。放在這里,顯然也他的鼓舞和指代意義。那我是不是可以去期待,優(yōu)秀的電視劇中不該出現任何一個多余人物,哪怕是醬油?
電視劇版本中,陳延年有一句形容趙世炎的臺詞“沒錯,(他)中毒深了,只有馬克思能治好?!笨葱≌f的時候發(fā)現,這句話是趙世炎自己說的。那電視劇最后由陳延年說出口,這樣的改動是無心的,還是為了突出兩人的默契和陳對他的了解?
玉佩、喬年、林朗有一場在畫廊的戲份。玉佩特別喜愛的那位畫家是簡 弗朗索瓦 米勒,“活著的時候窮困潦倒,死后卻榮耀滿載”。為什么選這個畫家?是不是也暗合著什么?
蔡和森一眾人等被遣返回國時,仔細去看會發(fā)現,他們連行李都不被允許攜帶。
還有全劇終時的那個尾聲。把所有真實歷史人物和照片對應列出,很有電影的風格,以及那份對前輩的追思之心。
這些都是不起眼的細節(jié)。
尾聲:
“一讀如一遇”,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讀者和小說的,對于電視劇來說也一樣適用。能夠遇到一部自己大愛的電視劇不算容易,是種緣分。
感謝導演的某種情懷為劇集增加的分量。
感謝一眾演員的優(yōu)秀和辛苦,比如那顯然為數不少、要花一番心思的法語臺詞。
感謝整個幕后班底,任何電視劇都不可或缺的存在。
感謝這么一部電視劇,讓我知道紅色主旋律也不光是假大空的個人英雄主義宣傳和直接灌輸的思想價值傾向。
感謝帶來的那么多感動。對光明的執(zhí)著追求,樸實低調沉穩(wěn)的風格,卻帶出最又說服力的張揚和激昂。
還有,感謝那一眾先人。不論是非功過,付出的都是熱血和生命。
.
之前就說過,沒有一部片子是完美的,這戲其實也有違和和別扭的部分,比如作為最終成品出來的戲份主次和剪輯銜接的問題。我也不想糾纏在那些歷史、主義、價值傾向上,不想因為導演的口碑和前作的轟動就把它碰上神壇,當然更加無需當做英雄主義或者理想主義去接受。
“這部片子像漂洋過海寄過來的舊明信片”,這是在網上看到一個說法,我很喜歡。這就是一個單純的故事,勝在群像而不是個人,還有些慢熱。靜靜感受和體會,就已足夠。
附:
題材原因,這部片子提到了許多值得思索和思辨的地方。大致列了列,就當我做了件無聊的事吧。
有些問題,電視劇給出了主人公的答案,歷史的進程給了階段結果,但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桿秤。
洪秀全、曾國藩、孫中山,到底為什么失?。克麄冏叩穆氛娴娜坎贿m合中國嗎?
陳獨秀提倡共產主義,胡適之多研究問題,那么哪個在當時的中國更為重要?
革命、戰(zhàn)爭,即便勝利,也是用大量鮮血堆積出來的,如何才是必要的作為和尊重生命的平衡?怎么權衡保守生命和力主抗爭的平衡?比如,不少老師拿近20年前那場事件做例,勸說學生不要有激進行為?
為什么巴黎公社只堅持了72天,但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了?是因為十月革命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明確革命目的?俄國(蘇聯)革命對中國的借鑒意義何在?
如果真要在勤工派和蒙達尼派之間擇其一,你會支持誰?
“弱國無外交”,“國內官員在國內都怕洋人,更何況在國外?!眰€人的因素到底能不能凌駕在現實之上?或者到什么程度?
“但凡牽涉到國家利益的事,洋人一步不讓,你要他們妥協(xié),就是虎口奪食”,但是趙世炎他們做到了,為什么?如果是平常人,我們又該怎么面對?
制度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可以認為,到了今天,除了朝鮮等地之外,我們已經很少有明確的制度差別帶來的區(qū)分了?
他們一直在考慮思索,洋務運動為什么失敗,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受盡了屈辱,也想變強,如何才能做到?如果歷史可以重來,現今的這條路是不是必然結果?是不是最有選擇?
“要改造中國而不是解釋中國”,那解釋和改造到底孰輕孰重,怎么結合?沒有解釋又如何改造?光有解釋怎么能改造?
我們需要態(tài)度強硬到什么地步?但顯然暴力抗爭,以暴制暴是錯誤的?
這批人去法蘭西的實際意義到底何在?
世界文明的發(fā)源地若只在科學研究室額監(jiān)獄,是不是有點悲哀?
民意是很難控制的,而它被刻意煽動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現代社會應該怎么改善這一點?
趙世炎口中,那是一個談思想、談主義的年代。無政府、勞工神圣、烏托邦、實業(yè)救國、易卜生主義追求個人自由、俾斯麥主義擁護強人、國家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理想追求,哪一個才是最切實可行和于人民、國家有益的?
某些方面,這部片子的意義是不是有點反諷?
我們都在說國家,說民族,但在將來的某一天,這些邊框可否去掉,可否上升到其他層面?天下大同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嗎?
(全文完)
我不知道以上文字是不是太理想主義了,也尤其不希望這篇東西最后成為太過個人化和腦補過度的產物。
順帶拜謝諸位體諒我一落筆就收不住的嘮叨本性。
不當之處,見諒。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