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舟記》是一部電影,講述了一群編輯們?yōu)槌霭嬉槐粳F(xiàn)代中型國語辭典《大渡?!范鴬^斗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但通過團結(jié)合作和努力奮斗,最終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電影通過展現(xiàn)編輯們的辛勤工作和對語言的熱愛,傳遞了關于堅持和奮斗的積極信息。同時,電影也揭示了編輯們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孤獨和壓力,以及他們對于工作的執(zhí)著和追求。整個故事充滿了溫情和感動,讓觀眾們對于語言和文字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它很悶,悶到生蘑菇,但這種悶,卻讓泛泛之輩們心里生出一股叢叢絨絨的幸福感?!毒幹塾洝防^承了日本影視劇里深深的職人情結(jié)。所謂職人,是掌握著頻臨失傳的技藝又秉承著瀕臨絕跡的精神,在個人領域奉獻終生的人。無論是一升庵的半田仙,滿月堂的梅吉,還是皆空窯、森時計、地下室壽司店的各路師傅們,他們以大眾不解的守舊甚至固執(zhí),完成一件遠觀始覺意義重大的事情。初初以怪咖形象出現(xiàn),最終春風化雨,刷新周圍人的三觀。
改編自同名獲獎小說的《編舟記》也不例外。作為11區(qū)的“申奧”片,和當年的《入殮師》一樣,在職業(yè)的盡忠和人性的善美上四兩撥千斤,試圖用東方的細膩沉靜“松動”奧斯卡的審美觀。
電影情節(jié)很簡單:馬締光也,標準死阿宅一枚。甫一登場,眼大無神瞌睡臉,暈暈粥粥宅半仙。他被“拾荒”拾進了辭書編輯部,與同事克服環(huán)境和自身困難,花了十五年時間,編集一本叫做《大渡海》的辭典。《大渡?!分涨埃谟谑且槐尽盎钤诋斚碌霓o典”:隨時收錄新生的略語、俗語、潮語。相信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有這種體會,如果你一段時間不鏈上公共交流平臺,“詞庫”得不到更新,恐怕就會淪為能讀會寫的新“文盲”。市井熱烈的生活是語匯繁衍的活源,新生詞奔流不息地涌進我們的視野和心智,粉墨登場,烜赫一時,從民間口舌蔓延到官媒刊頭,擊中既有詞匯無法觸及的意境。但這也就奠定了編撰者的悲?。壕退憬恿ν斗沤K生下去,它也是個無底洞,并永遠存在缺漏和滯后。
永無功成萬古枯,轉(zhuǎn)身深藏功與名。你看,生命就是個天然的杯具,你讀不完所有的書,看不完所有的電影,走不遍所有的地方,愛不盡所愛的人,編不完無盡的辭?!敲?,如何投入當下以自持,又如何放眼無垠而自處,成了影片的主題思想核心。
對于第一個問題,借由主編給出了回答:“用手觸碰詞語,就像觸碰世界的喜悅”。于是,“變態(tài)”的完美主義、工作的枯燥都化為了入世的溫柔。那些考究的道具:做舊的采集卡,用爛的鉛筆頭,故紙堆上被陽光照射的顆粒,氤氳著九十年代的特有情懷。再來看看馬締對辭典紙張的龜毛要求:薄而有韌性,致密不洇墨,手感要吸附手指又不能在翻頁時粘張,令人恨不得把束之高閣的辭典找出來頂禮膜拜。在編寫中,主編竭力讓辭典與人發(fā)生關系:適逢馬締情竇初開,本就癡傻的人兒更魂不守舍,主編秒懂,便讓他寫“戀”的釋義,寫出來跟詩一樣:“喜歡一人,寤寐求之,輾轉(zhuǎn)反側(cè),除此之外,萬事皆空之態(tài)。兩情相悅,何須羨仙”。吊兒郎當?shù)奈鲗?jīng)歷了“一點也不酷”的醉酒求婚,在“接地氣”的用例里寫道:喝醉了求婚之類真是接地氣接到地心去了。更不消說因為一個詞的錯漏而推翻三校成果如何叫人抓狂,姑娘們撓頭散發(fā)就地晾衣,男人們脫襪搓腳和衣而臥,通宵加班的寫實鏡頭不用說教,早已熱血——這也是屬于導演的溫柔,飽蘸世情的筆觸,在詞起筆伏間,繡出黑白紙張上的浮世繪。
扁舟這個意象,則是解決更宏觀問題的題眼。首先扁舟指代了《大渡?!?,“詞語的海洋汗漫無邊,辭典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語言是溝通的象征,馬締是“社交值為零”的宅男,一個不擅溝通的人如何去修撰一本予人渡海的工具?這個矛盾因工作迎刃而解,《大渡?!窞樗撮_一扇門:俗世如海,噴涌而進。人際的相知和匯流,有潛流,有礁石,有人情冷暖的洋流交匯,有世態(tài)炎涼的氣氛疊換,這個扁舟也代表了如馬締這樣的個體,在自身和價值的困惑中,完成了自渡。
扁舟更代表一種處世觀,人的精力和生命之有限,詞匯沿襲繁衍之無涯,讓靈魂安寧卻恐懼著:就像馬締經(jīng)常夢見自己溺水,就像主編沒能趕在去世前親見《大渡?!返某霭妗N覀冇^其不可為而為之,仿佛為著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似的故事而動容。唯此,處于悲劇美中的生命,如浮游滄海的扁舟找到自身小小的、凝重的坐標,其韌度與美感,在有窮和無盡中達到極致。
渡人,渡人生,渡生命,《大渡?!返木幾?,無異于一場修行。可以說,《編舟記》的巧,就在這“大”與“小”的對照滲透中:大義溶于小我,幽默潤滑瑣碎,輕快表達宏大。
電影沒有反派和沖突,甚至沒有明顯的高潮。在經(jīng)過金錢轟炸和審丑疲勞之后,我們太需要乘著這樣澄澈的影片漫溯回內(nèi)心——放下企圖心、沉下心拍出來的電影,才能洞徹人心。在這部毫無攻擊性的電影面前,類似“掌摑速食年代一巴掌”的論調(diào)都言重了。它不過提供了一個更人文的視野:社會高速發(fā)展,需要開路先鋒和狩獵既得利益的主流價值觀,但總得有人守住清靜和清貧,做時代的拾遺者。他們讓世界變得柔軟,也讓我們前進的腳步走得更穩(wěn)健。
《大渡?!吩诎l(fā)布會上呱呱墜地,馬締已拿出厚厚一沓采集卡開始著手修訂版,這是他的人生,職人的人生,甚至是放在祭臺上的人生,我們只能觀望、不期理解、更無法效仿。這既不是激素的刺激,也不是匡時救弊的英雄主義,熱血和感動保持在“溫文”狀態(tài),唯此才可以靜默沸騰十五年,并以溫柔滋長,綿延終生。
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arts/201311/35085.aspx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