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是由伍迪·艾倫執(zhí)導,伍迪·艾倫編劇,伍迪·艾倫,黛安·基頓,費奧多爾·阿等明星主演的喜劇,電影。
《愛與死:鮑里斯的傳奇》是一部由伍迪·艾倫執(zhí)導并自己主演的電影。故事背景設定在俄羅斯,講述了一個成長于人丁興旺的大家庭中的男孩鮑里斯的成長故事。鮑里斯一直以來都對表姐索嘉懷有深深的愛意,但她卻選擇了嫁給一個漁夫。這對鮑里斯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打擊。然而,這只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困擾。戰(zhàn)爭爆發(fā),鮑里斯被征召上了戰(zhàn)場,他不得不放下身板和膽識的渺小,拿起長槍為國家效忠。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鮑里斯成為了一名戰(zhàn)斗英雄。當他勝利歸來時,他與已成為寡婦的索嘉相遇,并贏得了她的芳心。他們組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然而,好景不長,戰(zhàn)火再次降臨,拿破侖入侵了莫斯科。鮑里斯被迫再次回到戰(zhàn)場。索嘉無法忍受離別之苦,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拿破侖的問題。于是,這對傻頭傻腦的夫妻帶上他們的獵槍,踏上了一段充滿冒險和挑戰(zhàn)的旅程?!稅叟c死:鮑里斯的傳奇》是一部充滿浪漫、喜劇和冒險的電影,展現(xiàn)了愛情與勇氣在戰(zhàn)爭時期的力量。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的精彩表演使得觀眾們無法忘懷這個故事。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一部關于生命和勇氣的探索之旅。
《愛與死》別名:愛與死,于1975-06-10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美國。時長共85分鐘,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HD。該電影評分8.5分,評分人數(shù)11739人。
《愛與死》是一部充滿喜劇和戰(zhàn)爭元素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一個人口眾多的俄羅斯大家庭中,主人公鮑里斯是一個身材矮小、膽小怕事的人。然而,在他眼中,表姐索嘉一直是他的靈感來源??墒牵骷螀s寧愿嫁給一個漁夫,也不愿選擇鮑里斯。這對鮑里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然而,鮑里斯的困擾遠遠不止于此。戰(zhàn)爭爆發(fā)了,為了效忠國家,鮑里斯被迫拿起長槍上戰(zhàn)場。意外的是,鮑里斯成為了一位戰(zhàn)斗英雄。他榮歸故里后,經(jīng)歷了一系列曲折的事情,最終贏得了索嘉的芳心。他們組成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然而,好景不長,戰(zhàn)火再次襲來,拿破侖攻占了莫斯科,鮑里斯不得不重返戰(zhàn)場。為了不忍離別之苦,索嘉決定一勞永逸,決定刺殺拿破侖。于是,這對傻傻的夫妻帶上他們的獵槍,踏上了冒險之旅……《愛與死》是一部充滿幽默和戰(zhàn)爭背景的電影,通過鮑里斯和索嘉的故事,展現(xiàn)了愛情和勇氣在戰(zhàn)爭中的力量。影片中的喜劇元素和戰(zhàn)爭場景相結合,給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觀影體驗。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的精湛表演更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點。如果你喜歡喜劇和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那么《愛與死》絕對不容錯過!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實在喜歡《愛與死》的結尾,導致我垂死床上驚坐起,一定要寫點什么。
《愛與死》是伍迪·艾倫的一部早期喜劇,講述了他飾演的鮑里斯在十九世紀初的俄國經(jīng)歷的一系列故事。相信喜歡伯格曼以及俄國文學與電影的朋友能從中收獲巨大的樂趣。伍迪·艾倫對包括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在內(nèi)的所有細節(jié)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可以說兩分鐘一小梗,五分鐘一大梗,有些地方(比如蒙太奇學派的獅子)讓人笑得都停不下來。但正如前面我所說的,我最喜歡的是電影的結尾。說來奇怪,許多伍迪的片子我都鐘愛結尾,經(jīng)典的《安妮霍爾》如此,最近的《紐約的一個雨天》也是如此,這當然是后話。
《愛與死》結尾的鮑里斯之舞在我看來,《愛與死》的結尾是全片對兩大經(jīng)典解構以后的一個重構,統(tǒng)統(tǒng)放進那一場舞蹈之中,隨著打出的 “The End”用真實時間呈現(xiàn)給觀眾,給出充分的時間讓我去思考去回味。
其中一個再明顯不過——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在影片前段就有死神的出現(xiàn),并伴隨我們的鮑里斯直至最后,最后的結局恰恰對應《第七封印》結尾的死神之舞,只是不見伯格曼的莊重神圣,取而代之的是鮑里斯舞姿的曼妙可愛。了解伍迪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對伯格曼有多么欣賞與崇拜,而能在片子里這么拿偶像玩一把(影片中間還有一段對死神帶走一對夫妻的調(diào)侃,簡直就是給《第七封印》最后馬戲夫妻高深莫測的對白加上的注解),料想會是怎樣的暢快。
《第七封印》結尾的死神之舞另一個伍迪很喜歡的是作家托爾斯泰,在他的電影《丈夫、太太與情人》中,他曾形容托爾斯泰是一道大餐(可能對陀翁的描述更精彩記不清了)。而熟悉《戰(zhàn)爭與和平》的朋友不難看出這個片子從時代背景到人物姓名都來源于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但為什么說結局也和它有關呢?這就要追溯到前一場戲,那位突然出現(xiàn)的娜塔莎。伍迪這時候安排娜塔莎出場可不只是想點個金句或者擺個《假面》構圖,更重要的是對最后舞蹈的詮釋,即《戰(zhàn)爭與和平》中最精彩橋段之一的“娜塔莎之舞”?,F(xiàn)在再回看鮑里斯的舞姿,是不是有幾分俄國貴族小姐的熱情奔放與高雅嬌貴?很有趣的是,在原書中鮑里斯雖只算個龍?zhí)?,但在開篇就和只有十三歲的娜塔莎私定了終身,這可能可以解釋為啥主角不叫皮埃爾或者安德烈了吧(玩笑話)。
《戰(zhàn)爭與和平》華彩的娜塔莎之舞搞清楚了鮑里斯舞蹈的來源,我們再結合片名來看。沒錯死神之舞正對應了《愛與死》的死,而娜塔莎之舞對應了《愛與死》的愛,啥叫點題,這就是最好的點題呀。但如果把伍迪·艾倫想像成一個只會追求工整的導演,那就太小看他了,這個舞蹈還能從文本引申開去。
《第七封印》的文本內(nèi)容相對有限,結尾那些與死神共舞的人在電影里經(jīng)歷了無盡的掙扎,最終跟隨死神遠去,這和本片里的鮑里斯非常相似,尤其行刑前突然出現(xiàn)的神的啟示,也和伯格曼電影一貫討論的主題相符。當然伍迪的方式是戲謔的,或者說解構的?!稇?zhàn)爭與和平》的東西就多了,我最想發(fā)散的是娜塔莎之舞橋段里的舞伴——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在原著中如果要找一個最悲劇主義、最像死神的人,必須是安德烈公爵。他對于生與死的思考,他多舛而不平的命運,甚至他在死亡面前的反應,都如死神一般冷靜絕望。這里摘錄一段托爾斯泰在安德烈公爵臨死前的描寫:
他充滿了難以忍受的恐懼。這恐懼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它就站在門外。但就在他無力而笨拙地朝門口爬去的同時,那可怕的東西已經(jīng)在另一邊推門,想硬闖進來。一種非人的東西——死神——要破門而入了,必須把門堵住。他拼盡全力頂著門,要鎖門已經(jīng)不可能了,哪怕能把門堵住也好;但是他力量薄弱,行動笨拙,在那個可怕的東西的推擠下,門開了又關上。它又從那邊推了一下。最后的超自然的努力終歸徒勞,兩扇門無聲地開了。它進來了,它就是死神。于是安德烈公爵死了。 ——《戰(zhàn)爭與和平》 婁自良譯本在這里不得不佩服托爾斯泰的筆觸,這種張力就像把死神放在我們面前一般。而我們的伍迪·艾倫,直接借用這最后一場娜塔莎之舞,自然地給他的死神貼上了安德烈公爵的標簽,還有比這更簡潔而有效的解構與重構嗎?這也是我眼中電影結尾最妙的地方。
《愛與死》討論的維度有很多,全片的哲學思辨也是極其精彩的,但由于我的偏好(和水平有限)就只探討最后的結局了。我覺得伍迪·艾倫是一個很喜歡解構經(jīng)典的人,他在《開羅紫玫瑰》里對布努埃爾的《泯滅天使》進行了解構,在《遭遇陌生人》里對莎士比亞的《麥克白》進行了解構,甚至在《解構愛情狂》里對自己進行了解構。
最后我也想點個題(雖然這個題目是我瞎編的)。我覺得“致敬”和“解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伍迪·艾倫也喜歡玩致敬,剛才提到的《泯滅天使》就曾出現(xiàn)在他《午夜巴黎》的臺詞對白里,但那種簡單的提及與《開羅紫玫瑰》中對困在銀幕里角色的演繹是決然不同的。我們也可以看伍迪自己對致敬的態(tài)度,就拿最近的《紐約的一個雨天》來說,當最后范寧問甜茶剛才那句話是莎士比亞說的嗎,甜茶甚至都沒有解釋,直接選擇留在自己的階級里了。或許聽出莎士比亞(甚至還說錯)頂多是一種附庸風雅,而要能看出《遭遇陌生人》里的兩對夫妻是照著麥克白夫婦來解構與重新設置的,可能才算是對無敵老頭的胃口吧。
最后的最后(越寫越精神了),我還想舉個例子來對比致敬和解構。我很喜歡詹姆斯·喬伊斯在《都柏林人》里的最后一個短篇《死者》,也發(fā)現(xiàn)許多經(jīng)典的電影會與這部作品有關。在我看來,安哲的《時光之塵》就是對《死者》的致敬,影片最后甚至讓主角直接在雪中念出了小說結局那段雷霆萬鈞的描寫;而羅西里尼的《游覽意大利》就是對《死者》的解構,將后者夫妻間的微妙關系化用到英格麗·褒曼與丈夫的旅行之中,甚至用意大利的火山灰來比照愛爾蘭的雪,實在巧妙。這可能也是安哲與羅西里尼的差距吧。
深夜胡謅,結尾跑題,如有不妥,還請原諒指正。
寫于2019年12月21日凌晨
將要發(fā)布于公眾號 深邃的電影
Copyright ? 2020-2025 www.krautstil.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