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是一部以情節(jié)曲折、充滿愛情元素為特點的電影。故事發(fā)生在四川的一個小縣城,主要講述了三個年輕人的迷茫與成長。南風(fēng)是一個渴望遠離家庭紛爭的女孩,丁波對自己的父親心懷芥蒂,而肥皂雖然家境富裕,卻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三個年輕人經(jīng)常聚在一起,享受著青春的快樂與失落。由于租住的房屋改建,他們被迫搬到了京劇演員常月琴的房子里。常月琴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女人,她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與這幾個年輕人更是年齡和經(jīng)歷上存在巨大的鴻溝。南風(fēng)本身的生活已經(jīng)充滿了煩惱,與常月琴的相處更是充滿了摩擦。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個孤獨的人開始從彼此身上感受到了一絲絲的溫暖。該電影于2010年在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范冰冰憑借出色的表演脫穎而出。此外,韓寒和范曉萱兩位重量級人物也為影片創(chuàng)作了主題曲?!队^音山》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精彩的劇情展示了年輕人的成長與愛情的力量。
(以下文字將會涉及劇情,慎看?。?br>
準(zhǔn)確的說,我給《觀音山》的評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邁克爾?杰克遜都死了,還買什么單啊!”我才搞明白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觀音山上有座觀音廟,觀音廟早就毀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廢墟之中,連金童玉女都成了獨臂。這種場面與其說有些荒涼,更不如說有些可怖。電影中有種方法叫以場景展示人物內(nèi)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內(nèi)心的形象化展示。干凈整潔的臥室,就說明這個人內(nèi)心也是很規(guī)律且安靜的。雜亂不堪則是反例。殺人狂的家卻滿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內(nèi)心還是個小孩子。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東西,其實說出來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觀音山及觀音廟也同樣是角色內(nèi)心的一種形象化暗示。在這里,則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類的。以廟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當(dāng)不過,本就是宗教信仰相關(guān)的東西。廟毀了,佛像沒了,幾個主人公也都跟沒魂一樣,迷茫的混在這世上。到了后半段,開始捐錢建廟,為菩薩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樹起希望。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終放不下死去兒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無生無死了。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風(fēng)與丁波也敢愛在一起了。大概,這就是導(dǎo)演在影片深處想說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說李玉的野心極大,一個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卻放了一個如此宏大的命題在其中。我們總說自己現(xiàn)在是活在一個信仰崩潰的時代,又何止年輕人,所有人都活得無依無靠。不光是物質(zhì)上,更是心中的虛無感。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類的話題拿出來說,確實需要十足勇氣。因為這并不是一部電影能承載的,影片講得也過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幾句模棱兩可的話就解釋一些,好像“孤獨不是永遠的,在一起才是永遠。”難免顯得輕了。導(dǎo)演說自己喜歡金基德,我覺得很實在,都是形而上的東西。
當(dāng)然,跳開上面所說的形而上的話題,只是單純的將影片看成一部描寫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電影也沒什么問題。三個角色確實各自觸及到了一些生活現(xiàn)象,幾個角色各有各自的問題。南風(fēng)最大的問題是她始終沒有一段靠得住的愛情,丁波對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離。丁波則糾結(jié)在事業(yè)與父親之間,如何擺脫父親失敗的陰影,成為一個能擔(dān)當(dāng)起愛情的男人。同樣,常玉琴與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幾個困擾又孤獨的個體,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療傷。
不過,在《觀音山》里,有個名字必須要注意,就是曾劍。婁燁的老搭檔,《春風(fēng)沉醉的夜晚》的剪輯加攝影,《夏宮》與《蘋果》的剪輯。這回則是《觀音山》的攝影加剪輯,幾乎所有人都在拿《觀音山》與《春晚》做比,因為沒法不比,攝影、剪輯、配樂都來自同一個團隊,影像風(fēng)格難免相似,都是手持攝影的晃動鏡頭,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手持帶來的是真實感,也正好應(yīng)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題。曾劍的特點是喜歡虛化環(huán)境,將觀眾的視覺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這是與賈樟柯之類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種處理方式,賈樟柯他們更喜歡把人物放在環(huán)境中,大全景、遠景的長鏡頭隨處都是。這里沒有孰優(yōu)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觀以及對應(yīng)的影像風(fēng)格。對人物的關(guān)注正好與婁燁的電影風(fēng)格相符,他一直是一個個人情緒的導(dǎo)演,即使他執(zhí)導(dǎo)了夏宮這種很話題性的電影,視點卻依然集中在個體上,他關(guān)注的是單個人的情緒。所以當(dāng)這種影像風(fēng)格移植到《觀音山》,影片也很明顯的變成了一部情緒化的電影,全片顯現(xiàn)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這部情緒化的電影里,如何將片中角色的情緒有效傳達給觀眾,顯然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李玉和曾劍合作做這么一部情緒化的電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印象中李玉一直是個寫實型的導(dǎo)演,紀(jì)錄片出道,作品更多關(guān)注的是社會現(xiàn)實與邊緣人物,與婁燁的風(fēng)花雪月,你情我愛的個人情緒電影完全不同。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總存在過于符號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為痕跡很重,人物行為也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回到《觀音山》,有些遺憾的是張艾嘉,起碼在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現(xiàn)。張艾嘉的常月琴是個很奇怪的角色,喪子之痛沒問題,痛苦的情緒也沒問題,問題在于她的情緒很難傳達并感染觀眾。比如在兒子損毀的車中痛哭一場,由于之前完全沒有足夠情緒鋪墊,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來,觀眾卻很難被打動。之后學(xué)生送蛋糕一場更是尷尬之極。真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實應(yīng)該為觀眾所認同。
電影中的情緒,猶如吹起的氣球,在最鼓脹的時候爆掉,才會收獲最明顯的效果。有個例子,就是蔡明亮的《愛情萬歲》,片中的楊貴媚同樣對著鏡頭哭了幾分鐘,而且是一個長鏡頭,一直哭一直哭。這個鏡頭不但不會令人生厭,反而打動了許多人,并被不少人選作經(jīng)典場景。同樣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這是因為之前的情節(jié)鋪墊的到位,觀眾已經(jīng)認同了角色的情感。而張艾嘉這個半路生插進來的角色,沒多久就開始痛哭,則很難打動觀眾,此類情緒斷裂的段落還有幾處,這樣的處理也無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至于原因,你可以歸咎為劇作的情節(jié)不當(dāng),更多的,則是導(dǎo)演對此類情緒化電影的經(jīng)驗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確實很令人驚訝。雖然不是范冰冰黑,不過始終不是很喜歡她的表演,尤其在《麥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癟。但在這部《觀音山》,范冰冰絕對是最亮眼的演員,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勁,這是與這部情緒化電影最搭調(diào)的一個角色了。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閃光的細節(jié),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場,幾處對白和表演更像是即興發(fā)揮出來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應(yīng)該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來自生活的真實才是最有力量的。不過,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導(dǎo)演為什么要把這場戲加在這部電影里。是想將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廣一些么。始終覺得這段處理得太實了,一個很抒情的東西,太真實了,反而會破壞電影的氣氛。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觀音山中,那才是神來之筆,生與死并不重要,導(dǎo)演故意留了個懸念給觀眾,也留了些思考給幾個角色,并引出他們最后一場在火車上的若有所思。
雖然標(biāo)題叫信仰的重建,卻仍然覺得這是一部十足絕望的電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愛。最簡單的一個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場在火車上的戲,前兩場都是意氣風(fēng)發(fā),大吼著進隧道,又大吼著出了隧道,前方是越來越明亮。而到了結(jié)尾,幾個人都沒精打采的倚在車上。觀眾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來越遠,人物逐漸被湮沒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緒不言而喻。
盡管如此,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只是還有著這樣那樣的遺憾罷了。最難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樂,非常喜歡他音樂中傳遞出的那種虛無感。
················
附上兩點:
1、范冰冰飾演的南風(fēng)為典型的自毀型人格,她處理所有問題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嚇?biāo)绖e人。無論是啤酒瓶砸腦袋強吻女流氓,還是爆飲白酒力挫她親爹,再有臥軌試膽量驚煞陳柏霖。無一不是以摧殘自己達到擊垮別人的目的。
2、張艾嘉的兩次自殺,第一次是為死而死,是無信仰的前提下對生命的了結(jié),這里的死是尸體腐爛,靈魂破散的死,只為了告別痛苦。第二次則顯然是經(jīng)過大師點化之后,信仰確立,為重逢而死,這時已不是自殺了,而是奔向另一個世界,與家人團聚,這也正好應(yīng)和了之前所說的信仰論。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