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執(zhí)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等明星主演的歷史,電視劇。
《大秦賦》是一部講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的歷史劇集。劇中,秦始皇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人的輔佐下,經歷了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最終成功統(tǒng)一了六國,建立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劇集以戰(zhàn)國晚期為背景,描繪了當時華夏大地紛亂五百余年,百姓痛苦不堪的景象。在這個時期,六國勢弱,唯有秦國強大,統(tǒng)一之勢逐漸顯現。呂不韋是一位巨商,他帶著被趙國扣留的嬴異人逃回秦國。而幼小的始皇帝嬴政則被遺棄在邯鄲,歷經生死劫難,親眼目睹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和絕望,從而產生了統(tǒng)一天下的志向。隨后,嬴政回到秦國,在咸陽政治漩渦中經歷了心靈的煎熬,逐漸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王者。他為了抓住統(tǒng)一天下的時機和力量,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精心策劃并暗中行動。最終,他平定了嫪毐之亂,親自掌權,解除了各位宰相的職務,奪回了王權。接下來,他又消除了宗室復辟勢力,為東出滅國掃清了障礙。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將的幫助下,嬴政成功掃滅了六國,建立起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
《大秦賦》別名:大秦帝國4:東出 / 大秦帝國之東出 / 大秦帝國之天下,于2020-12-01在騰訊視頻首播,制片國家/地區(qū)為中國大陸,單集時長45分鐘,總集數78集,語言對白普通話,最新狀態(tài)第78集。該電視劇評分5.4分,評分人數136514人。
張魯一 飾演
秦始皇,用王弟成蟜之血,洗清通向王位的途徑;污穢內宮的嫪毐日益做大,且有篡國之念。嬴政應用呂不韋、宗室嬴奚,鐵腕滌蕩嫪毐之亂。騷亂 平息,嬴政再無情驅趕母后趙姬,貶相國呂不韋。至此,嬴政攬政于手,主國于秦
段奕宏 飾演
巨賈呂不韋,陽謀篡國,培植亡命在外的令郎 異上位。嬴政與母親趙姬返秦之后,在仲父呂不韋的訓教下,母后的庇護 下,顯王者之尊。趙姬與呂不韋聯手,打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嬴政應用呂不韋、宗室嬴奚,鐵腕滌蕩嫪毐之亂。騷亂 平息,嬴政再無情驅趕母后趙姬,貶相國呂不韋。
李乃文 飾演
秦朝丞相,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yè)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天子 ,并制訂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極力主意 履行 郡縣制、廢止分封制。
朱珠 飾演
秦始皇生母,秦莊襄王夫人,趙國邯鄲人。原為呂不韋姬妾,被呂不韋獻給秦國質子異人。為了兒子的王位,趙姬與呂不韋聯手,打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其子嬴政即位為秦王,她成為王太后。
辛柏青 飾演
嬴異人,秦莊襄王,早年間因為母親不得寵,自己在父親二十多個兒子之中又排行居中,不受父親看重和溺愛派往趙國做了人質。后遇上大商人呂不韋,以為異人奇貨可居,為異人傾盡家財,到處奔跑 。認得安國君寵妃華陽夫人為母妃,又因華陽夫人本是楚國人,故而,安國君又將其更名為嬴子楚。
鄔君梅 飾演
華陽夫人是安國君嬴柱的嬪妃,深得安國君的溺愛,但沒有兒子,后在呂不韋的推進下,收嬴子楚為嗣子。
尤勇智 飾演
暫無簡介
李洪濤 飾演
暫無簡介
蔣毅 飾演
暫無簡介
王慶祥 飾演
暫無簡介
李浩軒 飾演
暫無簡介
臧金生 飾演
暫無簡介
陳之輝 飾演
暫無簡介
劉鈞 飾演
暫無簡介
黃小戈 飾演
暫無簡介
尹鑄勝 飾演
暫無簡介
趙正陽 飾演
暫無簡介
王超 飾演
暫無簡介
趙昕 飾演
暫無簡介
鄭楚一 飾演
暫無簡介
張粟,馬藜,張齡心,劉佩琦,黃俊棋
《大秦賦》是一部電視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人的幫助下平滅六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劇集以戰(zhàn)國晚期為背景,展現了五百余年來華夏大地的紛亂和戰(zhàn)火不息的情景。故事的主角嬴政是一個年幼的皇帝,他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離了趙國,回到了秦國。然而,在邯鄲的時候,他經歷了一系列的生死劫難,也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絕望。這些經歷讓他產生了統(tǒng)一天下的志向。嬴政回到秦國后,在咸陽政治的漩渦中經歷了精神上的痛苦,最終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王者。為了實現統(tǒng)一天下的理想,嬴政精心謀劃,暗中行動,最終平定了嫪毐之亂,親自執(zhí)政,并廢除了相權,收回了王權。隨后,他還鏟除了宗室復辟勢力,為東出滅國掃清了障礙。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將的輔佐下,嬴政成功地掃滅了六國,建立起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國家?!洞笄刭x》通過生動的劇情和精彩的表演,展現了秦始皇嬴政在歷經艱難困苦后實現統(tǒng)一天下的壯麗歷程。這部劇不僅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背景,還深入揭示了嬴政個人的成長和奮斗過程。同時,它也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的建立過程,對于理解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笑的是,這部劇播出之前我還在勸別人:對大秦系列寬容一點,不要動不動就說不如前作,不要先入為主,不要墨守成規(guī)。
結果它就這么打我臉。
看得我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我冷靜許久,確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于是有了這個長評。
接下來,我會從編劇的角度,系統(tǒng)性地分析這部劇存在的問題。
首先要講在前面的:服化道不等于衡量標準。
很多人在夸這部劇的服化道很精美。
但是,一部劇的服化道,它應該合適,而不是精美。
什么叫合適呢?就是有利于表達編劇想要表達的內容。
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那里面人人灰頭土臉。臟亂不堪。槍也是臟的,鞋也是破的。這就叫合適。從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家國淪喪是什么景象,連國軍都已經成了這副模樣。
如果這些人衣冠楚楚,畫面濾鏡開得干干凈凈,你會覺得這部劇好看嗎?你覺得真實嗎?
同理,《大秦帝國》第一部,開場就是戰(zhàn)爭廝殺。人人臟亂不堪,滿臉都是血和土,沒有那些光鮮亮麗的濾鏡,像有硝煙撲面而來。那樣的戰(zhàn)爭場面,比第四部的開場更有鐵血、蒼茫的氣息,一下子就把人帶回到了那個【編劇想要表達的內容】里。
很多抗日神劇、磨皮劇為什么一看就low呢,就是畫面太干凈了,心里卻空無一物。
所以啊,這部劇的服化道是遵循了兵馬俑的發(fā)型,還是參考了《竹書紀年》《武經總要》什么七七八八的史實……這些相較于【編劇想要表達的內容】而言,都是細枝末節(jié),發(fā)個微博裝個逼還可以,它有利于宣傳,但絕不能代表全部。難道【編劇想表達的內容】就是幾個盔甲幾個戰(zhàn)陣?那你應該去給博物館做PPT,寫啥電視劇劇本啊。
服化道太精致,未必是好事。
劇中,嬴政幾次和呂不韋、李斯他們跑到郊外,還搞起B(yǎng)BQ了。那景色好看,可是有什么用呢,它告訴觀眾什么內容了?如果秦始皇他們要出去搞BBQ,我覺得“八百里分麾下炙”的沙場氣象更合適,美景郊游不合適。這種“美景式拍攝”,它比較適合酷愛藝術、軟綿綿、毫無鐵血戾氣的宋徽宗。
所以,這所謂的精致,它其實并不合適。
服化道不能作為內容的擋箭牌,不能作為一部劇的衡量標準。觀眾是來看劇情、看內容的,不是來逛博物館的。
所以大家的討論核心,必須是劇情和內容。
接下來就來說一說這部劇的劇情問題。第一個問題:解決問題,從來不靠智慧,而是靠嘴炮。華陽太后讓優(yōu)伶模仿趙姬,羞辱趙姬,嬴政拔劍而起殺了優(yōu)伶。此時的秦王嬴子楚毫無辦法,只能將他們母子二人收押。華陽搞政變。
這是第十一集的開頭。
華陽當著滿朝眾臣干這個事,一副惡婆婆嘴臉,所有人都知道是她的陰謀……把陰謀全都擺在明面上,弄得跟陽謀似的,也是夠絕了。
緊接著,華陽太后放出風聲,說嬴政是呂不韋之子。這個事情,任誰一聽都知道是華陽干的。怎么謠言早不來,晚不來,偏偏等到華陽關押了嬴政母子之后?誰聽了,都不會相信,擺明了是華陽干的好事。
結果,嬴政他居然信了。沒有疑問,沒有思考,他斬釘截鐵地瘋了似的去質問呂不韋,拿著把劍激動得不行不行的,說出“如果你真是我父親,我愿意離開秦國和你浪跡天涯,也不愿意做一個連親爹都不知道是誰的畜生?!保ù笠狻榱宋业慕】嫡埐灰獜娗笪一厝ピ倏匆谎?。)
這句話,本身就有邏輯問題……你不知道誰是親爹,怎么就是畜生了?這又不是你的錯,你爹生了你卻不管你那才是畜生吧。
爹崽私奔,頭回聽說??峙聟尾豁f都會心說:你愿意浪跡天涯我也不愿意啊,好好的相國不當了,我跟你私奔?
而且從人設角度來看,這是嬴政該說的話么?編劇你想體現什么?渴望父愛?那嬴政立刻打算把嬴異人拋到腦后這怎么算,養(yǎng)恩大過生恩吧,嬴異人對你不好么,怎么你就要跟呂不韋跑了?這里的嬴政又有一點腦子嗎,直接就要私奔那不管他娘了嗎,我請問你們一家三口怎么私奔?真要想自保,難道不是應該留在秦國,死不承認這事,才最安全嗎。
嘴上死不承認,心里埋下了疑影,擔心自己的身世,擔心自己其實根本沒有資格繼位,這個陰影讓他一直到繼位成為秦王之后都影響了他的性格,讓他有點陰郁,有點暴躁,但一直用超凡的智慧忍耐著……你大可以這樣塑造人物,為什么要搞一場狗血戀愛劇一樣的質問與哭喊?你以為觀眾很喜歡看這種??
做編劇的,應該讓人物的每句話都符合他自己,這樣人物才是活的。
妄想迎合市場,卻被市場罵翻,不可笑么。
總之,是哪位寫出這句臺詞的,是編劇,還是導演,還是哪位天才的臨場發(fā)揮,你自裁謝眾吧,真的。
其實,只是這一句話吧,我也可以當做只是一句臺詞的問題,還可以忍受。
但是接下來……
呂不韋:“要不你殺了我吧,殺了我,王室的血脈就清白了。”(大意)
這又是什么邏輯?我覺得殺了你才不清白了,如果真是光明正大的,為什么要殺你啊。為什么不追查造謠的人,不嚴禁臣民議論王族之事,而是把你殺了?呂不韋作為大政治家、大商人的智慧呢,頭腦呢。
看到這里,我感到智商被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然后嬴政呢,他跑了……他在雨中飛奔,在風中哭泣,那一瞬間我仿佛看到了剛被混賬老爹抽了一頓的依萍,只是沒有一個騎自行車的何書桓與之偶遇。
但是不要緊,沒有何書桓,有呂不韋。
呂不韋追出去了,他追啊追,追上了。然后我又看到了鳴人,鳴人總能開起無敵嘴炮,把敵人說得一敗涂地。但鳴人好歹是一邊打架一邊說的,但呂不韋他不,他直接祭出了法寶——六世余烈牌雞湯、統(tǒng)一天下牌大餅。
嬴政吃得別提多受用了。然后又是熱淚盈眶慷慨激昂催人尿下地一拱手:“請相國輔佐我成就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大業(yè)。”
然后爹這事就不提了,這事就過去了。
……好,結果已經很明白了,請大家注意,這不是一句兩句臺詞的問題,而是整個這一幕戲都有問題——
編劇違反了劇本寫作的基本原則:解決問題,必須讓主角靠自己的能力、靠實際行動辦到,不能靠法寶、天命、他人幫助等外力。
你這可倒好,一切問題都靠嘴炮解決,沒有智慧,沒有計策,你連宮斗都不如。宮斗下藥打孩子什么的雖然無聊,但它最起碼是符合劇本創(chuàng)作原則的、那些女人是在主動做事情的。你這個呂不韋和嬴政,遇到事就是燉雞湯畫大餅,然后自己把自己說得特感動,我作為觀眾只能覺得呵呵。
再說趙姬和公子溪的那場戲……大伯子聽弟媳婦講了十分鐘的愛情故事,莫名其妙的狗糧鋪天蓋地撲面而來,吃完一口又來一口,像玉皇大帝給孫悟空的米山面山一樣綿綿無絕期,叨比叨叨比叨的,沒完沒了。然后公子溪被感動了,不跟侄子爭皇位了。
真的能把觀眾氣笑了。
編導不懂得用智慧和手段解決問題,只愛嘴炮,小里小氣的情節(jié),全靠喊口號來強行拔高,這種劇這幾年實在不少,萬萬年沒想到大秦也中招。
第二個問題:燉雞湯,畫大餅,沒完沒了。這又是一個編劇基本原則:一切煽情戲碼,一切口號,都必須要在戲劇沖突鋪墊夠了之后,才能進行。
這第四部的編劇,可能是想學第一部吧,孝公和商鞅動不動就熱淚盈眶互行大禮,于是你笨拙地想讓嬴政也感動觀眾一把。但是請注意,動人的煽情戲碼,都是把“戲劇沖突”鋪墊夠了,然后再煽情。比如,秦獻公白發(fā)蒼蒼,女兒陪著他,去看秦的老兵們,一番對話之后,唱起秦歌。觀眾先是通過前面的情節(jié),看到了秦國有多么艱難,秦人多么頑強,秦君的擔子多么沉重,然后在適當的時候煽一點情,大家才會跟著感動。
你不能啥也沒有,情節(jié)沒有鋪墊好,就直接煽情,這叫作“無效情節(jié)”,觀眾不會感動的。
這第四部啊,從前兩集開始就一直在重復一個信息:統(tǒng)一天下,志在必得。
全都上帝視角,說個沒完。
首先,這個事情不能說得特別斬釘截鐵。我們都是馬后炮,知道秦國一定會一統(tǒng)天下的??墒窃诋敃r的人看來,這幾乎是開天辟地的事情。從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天下原本是家族為基礎的,家族和家族聚到一起,形成氏族,各個氏族是分散著的。后來氏族和氏族聚在一起,形成部落。部落和部落聚在一起,形成部落聯盟,整個天下都是點狀的。然后,夏四百多年,是一個大部落比其他部落強大,而已。商五百多年,是一個最強大的部落,統(tǒng)治其他部落。周八百年,是分封各地諸侯,各地仍由原本的氏族、部落統(tǒng)治……天下從來沒有真正一統(tǒng)過,天子的權力從來都沒有辦法管得太遠。如果突然有人說,我們要讓天下徹底成為一個整體,所有人恐怕都會覺得這丫是個瘋子吧,幾千年都是這樣過來的,什么叫統(tǒng)一???
然而在這第四部之中,所有人都像預言家一樣,所有人都知道秦國可以一統(tǒng)天下。
預言家就算了,還說起來沒完。昭襄王說了兩三遍,嬴異人說了四五遍,嬴政說了五六遍,李斯說了六七遍,呂不韋說了七八遍……統(tǒng)一天下這個雞湯,能換那么多種句式來寫,也真是不容易啊,難為你了。
我簡直懷疑是四個導演拿著四個編劇的劇本拍的,每個人都要拍一下這個,但是他不知道別人也拍了,所以最后剪輯到一起就是每個人都把這同一套話說個沒完。
就算是金科玉律,也不能重復起來沒完。
就好比,英雄救美的戲碼,演一次是精彩。演兩次是感情深。演三次,觀眾一定罵街:要這娘們有什么用?只會拖后腿!
然后你再出來解釋,買營銷號買水軍解釋:不是啦,人家就是感情深啊,救幾次怎么了。
這就叫抬杠,狡辯,揣著明白裝糊涂。
觀眾的感覺是對的。你那想法毫無用處,因為你沒有給你的想法找到好的表達方法。想體現感情深,怎么不能體現,非得一再重復同一個戲碼?這是編劇的偷懶和無能。
如果你一直重復英雄救美,觀眾感覺到的一定不是英雄救美,而是娘們拖后腿。
如果你一直重復情意綿綿,觀眾感覺到的一定不是情意綿綿,而是醉生夢死膩膩歪歪不知人間疾苦。
如果你一直重復慷慨激昂,觀眾感覺到的一定不是慷慨激昂,而是這丫中二病。
最可笑的就是嬴異人過世那點戲份。在死之前,他對著呂不韋、趙姬、嬴政等人說,要立嬴政為太子,緊接著又上大餐了:
六世余烈牌雞湯,統(tǒng)一天下牌大餅。
嬴異人對著嬴政又說了一遍這些話,這已經是不知第多少遍了。我記得你單獨和嬴政說要立他為太子的時候就已經講過了呀,當時不就熱淚盈眶一回了么。
然后,父子倆人閱兵去了,在方陣間走來走去,就差“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然后嬴政對著底層士兵,又重復了一邊。六世余烈牌雞湯、統(tǒng)一天下牌大餅。
都特么快貧死我了。
你秦國短短三年,連喪三王,哪來的底氣在這個時候說一統(tǒng)天下?六國聽見了,不會立刻再來一回合縱嗎?這是侮辱觀眾的智商。
同樣是上一位統(tǒng)治者去世,主角繼位,你看看《漢武大帝》是怎么表現的:
太皇太后竇氏一直壓著漢武帝,磨練他,不肯給他大權。竇氏感覺自己就要死了,終于把漢武帝劉徹叫來,對他囑咐了三件事,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第一你要提防你的母親王太后專權。第二你要小心外戚亂政。第三是什么我記不清了?!瓫]有空話套話,都是實實在在的囑托和提點。劉徹答應了,記住了。幾天后,竇太后轟然倒下,已經沒有力氣再說一句話,她的手指比出了“三”,她還是念念不忘那三件事……劉徹飛奔過來,握住了她的手。這是暗喻他接下了奶奶的囑托,接下了大漢的重擔。這才是一個即將死去的掌權者應該對后輩兒孫叮囑的事情。你讓嬴異人說點有用的行不行啊,一堆空話套話,聽著像刮風一樣。真可惜了嬴異人的演員辛柏青的演技了。
你想慷慨激昂,方法多得是,不要一直喊口號。
再用第二部舉個栗子吧:
張儀初遇昭文君,想看九鼎,昭文君帶他去了。夜幕里,張儀手舉火把,環(huán)顧九鼎,大笑,笑得豪邁又爛漫:“這就是天下!”昭文君嘆道:“天下沒這般平靜。古往今來,問鼎者都已變成過眼云煙,王侯將相,匆匆過客。”張儀:“但是張儀二字千年之后青史永存!”昭文君笑道:“那敢問,哪國青史愿存張儀呀?”張儀道:“秦!”這幾句話,就夠了。干脆利落,擲地有聲。
因為精簡,所以如一聲驚雷般,振聾發(fā)聵。越精簡,就越是耐人尋味。
如果張儀在這里開起嘴炮:我要輔佐明君,只有秦國才能如何如何,我要名垂青史施展抱負,我要這個那個……那就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第四部,編劇讓人物重復了無數的臺詞,絮絮叨叨,磨磨唧唧,看似慷慨激昂,可你說了這么多句,都不如張儀一句“秦!”來得震撼,也不如竇太后最后一個“三”的手勢讓人動容。
第三個問題:二十多集了,沒有一點干貨。什么叫干貨呢,最起碼有點歷史觀,這是大秦,不是架空劇。
還是用《大秦第二部·縱橫》舉例子。張儀道:“合縱知易行難,犀首順風?!毕椎溃骸斑B橫樹敵于眾,張子保重?!?p>區(qū)區(qū)二十個字而已,兩位縱橫家的眼界心胸躍然紙面。連橫,就是樹敵于三晉和燕國,可不是樹敵與眾嗎。合縱,讓夾在秦齊楚三大國之間的四個國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它們又是四戰(zhàn)之地,可不是知易行難嗎。在聽到這二十個字之前,我對合縱連橫的理解都只是表面上的,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知道那里歷史人物都干了什么,卻一直沒有這樣深刻簡要的理解。很顯然,第二部的編劇懂得戰(zhàn)國那段歷史,很多精彩戲碼都是用最簡練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讀給觀眾看。如果您哪位把它們當廢話滑過去了,那就真是把肉埋在飯里,豬八戒吃人參果,建議認真重看。
再比如,《大秦第二部·縱橫》的第一集,秦王默許伶人羞辱魏王那點兒,我猜百分之九十的觀眾根本沒看懂吧。
第一集才十分鐘,干貨爆棚。
魏國使者來到秦國,說,魏王要與齊王相王,邀請秦王前去觀禮。相王,就是互尊為王。一番唇槍舌劍之后,三個伶人(在這里可以理解為通曉政治的說書人)上來了。伶人A陰陽怪氣地說:“魏使請留步。我記得魏王前幾年就稱王了,這是第幾次???看來這稱王也能上癮?!比撼即笮ΑA嫒薆演齊王,說:“尊敬的魏王,你為何向我跪拜呀?”伶人C演魏王,跪在地上說:“賢明的齊侯,你的仁德如天地無疆,你的謙遜讓我羞愧不已,我愿率天下諸侯尊你為王?!绷嫒薆演齊王,說:“魏國所說像實話,就怕心里藏奸詐。南有楚國脾氣大,西有秦國讓人怕,不如將我火上架?!绷嫒薈演魏王,說:“齊侯所說是不假,可憐老夫已跪下,三番五次請稱王,再不稱王我自殺?!比撼己逄么笮?。魏使羞愧而走。都說《大明王朝》細節(jié)多,我敢說《縱橫》絕不遜色。
就第一集的這段可就太妙了!一上來,就把列國紛爭的關系表現清楚了!戰(zhàn)國時代的開端是什么?周朝初年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已經互相吞并了數百年,只剩下幾十個諸侯國,其中魏、楚、齊、韓、趙、 燕、秦七國最為強大。漢朝的劉向將這段歷史編成《戰(zhàn)國策》,因此后人便將這段時期稱為“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代的最開始,魏國有肥沃的耕地,有李悝鼓勵農業(yè),西門豹興修水利,吳起用兵,三大人才,三大支柱,魏國稱霸,成為天下最強的諸侯國,曾經差點把秦國滅國。但連年征戰(zhàn),國力衰退,又在與齊國的戰(zhàn)爭中大敗,喪失了霸主地位。而秦國日益崛起,因此魏國想拉齊國下水。可不就是伶人演的那樣,恨不得跪下求齊王稱王么?伶人說,“南有楚國脾氣大,西有秦國讓人怕,不如將我火上架。”歷史上,齊國與魏國會盟沒有邀請楚王,楚王便攻打齊國,大勝,可不是脾氣大么?秦國日益崛起,可不是讓人怕么?齊王知道稱王很容易變成眾矢之的,可不是“將我火上架”么。齊王知道魏王的心思,秦王也知道齊王知道。于是有了三個伶人這出戲,是秦國在回敬魏國一個羞辱。
這才是歷史片??!如果光演情節(jié),那充其量叫作故事。能透徹而真實地展現歷史觀,這才叫歷史片!
編導生怕觀眾看不懂,還加了兩句旁白:曾經雄霸天下的魏國,國力衰退,借此與齊國修好結盟,慫恿齊國稱王,以此抵御日益強大的鄰邦秦國。
這么簡單的一點歷史,觀眾還是看不懂。彈幕都在說:“什么啊,亂七八糟的,比第一部差遠了?!薄芭牡藐庩柟謿?,根本不是秦國該有的樣子!”……
給我惡心的。要多少年才能等到一個像樣的歷史劇,就這么作踐,以后誰還敢拍啊。只想說,你們就是不配看好劇。不配。
而這個第四部,簡直和《清平樂》如出一轍。啥事沒干呢,就開始天下大義,滿口假大空,不見一句真章,沒有半點干貨。
李斯是個好例子。從他出場,到赴秦,到認識呂不韋,再到嬴政身邊,從頭到位沒有一處體現出他的政治才華。當他見到嬴政,又是六世余烈牌雞湯、統(tǒng)一天下牌大餅?!按笸跻欢ㄒ唤y(tǒng)天下,我一定能幫大王一統(tǒng)天下,大王沒有這個志向,我?guī)湍阌?,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我?guī)湍憬y(tǒng)一天下……”
可把你能的,搞得我就特別想看突然天降一個花盆砸死你算了,先讓你知道什么叫強極必辱,什么叫世事不能盡如人意。秦能夠一統(tǒng)天下,那是歷代先祖、歷代能臣的功勞,關你李斯屁事,說得好像全靠你的作用一樣。
全是空話、廢話、狂話,沒一句有用的,馬保國都比這個李斯看著靠譜。
李斯看著六國的旗子,罵六國活該被滅,故意讓嬴政聽見,顯得自己多有才能。這個情節(jié)本身是可以的,終于可以顯得人物有一丁點策略了。
可是,李斯的那些話,說魏國人才喪失,韓國申不害變法之后再也不圖強了,趙國也沒出息,楚國屈景昭三大氏族爭斗不止,齊國偏安一隅…………這些都是廢話。只要不是瞎子,誰都能看到,戰(zhàn)國時代茶館酒肆里的人都能看到,這是李斯該講的么?李斯的真知灼見在哪里啊?
這些罵街的話,本來也很無聊。六國滅亡,其實也怪不得他們自己——楚國偏遠,地方太大,偏遠地區(qū)又相對落后,所以靠氏族治理,就像曾經春秋時代的齊國與晉國那樣,這就是所謂的“分治亡楚”。楚國已經算是很頑強了,齊國早已被田氏竄取,晉國早已被韓趙魏瓜分,曾經與晉國爭霸天下的楚國直到滅亡都沒有被幾大氏族分裂掉,已經很不容易了;三晉是四戰(zhàn)之地,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變法圖強;燕國最老,時不時的喜歡尊奉一下周禮,迂腐,優(yōu)勢反制,也是無奈;齊國偏安非常正常,整個中國歷史上凡是偏安在東南半壁的,必然無法統(tǒng)一,必然是在海濱日益喪失斗志,然后被西北方向的政權所滅,南唐、南宋差不多都是這個原理。從地理上來看,只有西邊的秦國最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六國雖然活該,可其實也是無奈。
所以李斯這些罵街的話,全都是廢話,全是閑漢妄議國事的水準,聽不出李斯有半點過人的見識。
前兩部商鞅、張儀、公孫衍的眼界和見識,獨到的分析,再也不見了。
很多集以后,李斯才終于說出一句“廢分封,立郡縣。”我以為終于要說正事了,特么二十集才等到一句干貨我容易嗎。然后,嘿,這里偏偏一筆帶過了。
你行。
我只能理解為,這原本是個婆媳劇、架空劇的編劇,被逼娼為良來寫大秦的劇本,人家可不樂意了,只能逼著自己寫,他無法也不愿突破自己的既往認知,所以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宅斗上,也不肯在干貨上多寫幾句?;蛘哒f,寫不出來。
從歷史上來看,呂不韋的政治立場究竟是什么,秦法剛而易折,是倚勢而行,一旦沒了勢,秦法必不可久。假如真能一統(tǒng)天下,那怎樣治國呢,秦法還好使么?滅六國如果滅得太快,反彈也大,不如慢慢來,讓天下漸漸適應,才能真正的統(tǒng)一。這恐怕是呂不韋真正的憂慮。他和嬴政、李斯的政治理念是有點沖突的,而事實上,呂不韋是對的。以我個人淺見隱隱覺得,如果按照呂不韋的方略,秦也許不會那么短命,看看西漢削藩之事就知道了。但是,只看戰(zhàn)國情勢,嬴政似乎也是對的。(做大事就是這樣,只要你稍微做一些大事,你就會發(fā)現,沒有人能斷定眼下究竟誰對誰錯,大家只能根據結果來判斷。紂王攻打東夷,在當時看來也沒錯啊,可他就是因為攻打東夷等原因,國內空虛,被周族趁虛而入,于是大家都說他攻打東夷是錯的。諸葛亮那種直接就能斷定戰(zhàn)爭結果的能力,都是小說家言罷了,純屬胡沁。所以很多大老板、大人物都信風水,因為他們都知道,真的是無法判斷眼下究竟怎樣是對怎樣是錯。)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我們在這里也沒必要探討他們誰對誰錯。
必須探討的是,在這個劇中,編劇好像無法理解呂不韋和李斯的政治理念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把呂不韋解釋成了權臣,把嬴政和呂不韋的矛盾主要演繹成了呂不韋擅權太過,把李斯寫成了不斷打報告的小人。
這尼瑪又是婆媳劇那點格局。
滿口都是天下,情節(jié)卻小家子氣到了極點。
別再拿歷史劇當擋箭牌裝逼了。歷史上,呂不韋是有功于大秦的,他很重要。
請問觀眾們,你看了這劇,現在能講出呂不韋的主張到底是什么嗎?你能講出呂不韋到底做了什么貢獻嗎?不能吧?這不怪你,是編劇根本就沒寫明白。
前三部:商鞅變法,萬世之功。張儀在列國犬牙交錯、互相蠶食的那些年里保住了秦國。秦惠文王一生頂住了列國多次合縱攻秦的天大壓力,同時滅義渠,收巴蜀,為后世秦王奠定基礎。白起南征北戰(zhàn),拓展秦國疆土,讓最強的趙國、最大的楚國從此只剩下坡路,韓國只剩一半了,魏國早已不堪重負。蘇秦讓齊國一蹶不振,無法再與秦國比肩。秦昭襄王超長待機,讓秦國平穩(wěn)發(fā)展幾十年,此后任憑六國怎樣折騰,秦也是無敵的……
這些是前三部你能記住的東西。
但是第四部告訴我們呂不韋干了啥???它啥也沒告訴。
《呂氏春秋》很了不起,結果編劇寫成什么樣子呢,好像是一個老頭子花錢雇槍手,裝個文化逼,還得意洋洋地顯擺。李斯給秦王打小報告,說別人不給呂不韋改一字,是因為怕他。
瞧瞧編劇這點格局吧。
你只相信洋洋自得,不相信為國著書的遠見與憂思。你只相信權勢、畏懼,你不相信士大夫的驕傲,不相信寧折不彎的風骨,不相信匹夫一怒尚且血濺三尺。你不肯讓李斯隱忍不說、全當是回報一次呂不韋的引薦之恩,卻讓李斯小人一樣多次打小報告說呂不韋的不是。你把一切解釋成校園霸凌一般的狹小邏輯——滿口家國天下,是為了掩蓋,是虛張聲勢,是越沒什么越要喊什么,其實這些陰晦而幼稚的東西才是你的真實格局。
《呂氏春秋》究竟寫了什么,意義何在,你也不懂,讓段奕宏背的那幾句臺詞,都像是百度上扒下來的。
更搞笑的是什么呢,嬴政剛繼位時,呂不韋的表現。編劇沒有通過后續(xù)的情節(jié)來驗證呂不韋的政策是對是錯,而是鏡頭還在朝堂上,那個陰魂不散的旁白又又又又出現了:“呂不韋此舉什么什么,有什么什么積極作用?!?/p>
誒呦我日。
相聲領域有一個詞兒叫刨活。
假如第一部,商鞅變法,沒怎么著呢,就來一段旁白,把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給介紹了。假如第二部,張儀還沒怎么樣呢,就來一段旁白,把張儀的連橫合縱給介紹一下……那觀眾還看個屁啊。
沒有懸念,沒有情節(jié)推進,沒有步步為營,直接就把結果告訴觀眾了,用的是百度百科的詞匯量,播音員字正腔圓的旁白……你到底知不知道,電視劇,要用情節(jié)表現出來,不要動不動就直接讓旁白交代!
就連趙姬和嫪毐睡了,也要來一段旁白:“從這以后,趙姬越陷越深”(大意)。這么點屁事還需要旁白?你這是廣播劇啊,還是有聲PPT???
編劇格局太小,知識太少,晦暗而幼稚,無情又無趣。整部劇沒有歷史觀,沒有干貨,只有l(wèi)ow穿地心的旁白。宅斗、職場、婆媳劇的人物關系搬進了大秦的歷史背景。中國歷史上最有生命力最鐵血蓬勃的一段歷史讓你寫得連三流職場都不如。
第四個問題:三流劇情,邏輯缺失。嬴政母子回到秦國,華陽夫人不讓他們進城,逼著嬴異人立自己安排的女人為正妻。嬴異人堅持自己的立場,不答應。而秦王嬴柱竟然一言不發(fā),任由華陽夫人安排一切。直到親眼看見嬴政是多么優(yōu)秀多么年少英武,才允許他們母子入城。
這個情節(jié)是為了突出主角,而毀了所有配角:
秦王你這是什么邏輯呢?嬴政母子在趙國當人質,九死一生地回來了,就算嬴政是個廢物,你也應該讓他們回家啊。如果嬴政沒有討你的喜歡,你就不管了?任由老婆干政了?你可真英明啊。這簡直就是沒有困難也要制造困難,把大秦帝國搞成了暴發(fā)戶家里的宅斗。
華陽夫人就更不用提了,像極了宅斗劇里的惡婆婆。這個劇,總是喜歡很尷尬地強行強調某個人物多么厲害多么英明,然而在該人物身上,觀眾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厲害的,尬吹從何而來。華陽夫人就是個好例子。編劇借呂不韋之口說她厲害。我請問她厲害在哪兒了?倚權仗勢,欺凌弱小,威逼利誘,明目張膽的威脅與恐嚇,這就是你所謂的巾幗不讓須眉?雖然說世界的本質就是強的欺負弱的,可是你這干的也太明目張膽太幼稚了吧。
少年嬴政呢,憑借英武出色的外表和似乎飽讀詩書的對答,收獲了爺爺的喜愛,得到了秦王劍。母子得以回到秦國。
看看這一出戲從頭到尾的邏輯,像不像架空劇里的任何一個主角?這個套路放在哪里都可以,唯獨放在大秦里,實在不像樣。
這里的嬴政并沒有像韋小寶、魏瓔珞一樣,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和一點點小手段渡過難關,嬴政什么也沒憑,智慧計謀都見鬼去吧,他只需要背幾句編劇塞給他的百度百科水平的知識,就渡過難關了,說到底是因為秦昭襄王做的那個夢。這掛開得也是沒誰了。
大秦帝國應該是大群戲,每個人物都出彩,從每個人物的身上折射出一個時代和一段歷史……而不是一個男主開掛。
第五個問題:無意義的廢話情節(jié),太多。這例子簡直太多了,數不勝數。
單說一個例子,趙姬和嬴政被關押在趙國,兩個獄卒要淹死嬴政。
為什么要淹死一個小孩子呢?這兩個獄卒怎么敢?誰讓他們做的?怎么跟秦國交代?如果是趙國真的要殺一個小孩子,恐怕還會惹來其他五國的嘲笑,打不過秦國就要用一個小孩子出氣,巍巍大趙可真有本事。即使一定要殺,為什么是淹死,哪怕下一點兒毒,或者讓他生一場大病,也可以跟秦國說是病死的,而不是蓄意謀害。直接淹死,這未免太簡單粗暴了。既然要殺嬴政,為什么卻把趙姬好好的關起來,而不是母子兩個一起殺?
這還不夠,平原君趙勝居然來湊熱鬧看了一眼,以為嬴政已經死了,說出一句“看來這是天意”,他就走了。他居然就走了!沒有調查,沒有搶救,直接就走了。我不明白趙勝的這個出場有什么意義。陰魂不散的男中音旁白又出現了,解釋說,“趙勝原本想留趙姬母子在邯鄲,防止秦國繼續(xù)對趙用兵,卻沒想到出了這種事。”這么簡單的一點兒情節(jié),你不能讓趙勝演出來嗎?為什么要用旁白來講呢?我真是受夠了。這果然是個廣播劇是嗎。
與此同時,秦昭襄王夢到了嬴政。看來這就是編劇的目的了吧,要讓秦昭襄王做個夢,時時刻刻提醒觀眾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那點事……可是昭襄王自己夢不就行了嗎,為什么要讓嬴政淹死一回呢,這又不是魂穿。
即使你一定要讓嬴政淹死一次,你也可以讓劇情自圓其說。我隨便瞎編的?。罕热缪鄧纱炭椭\殺嬴政,是為了讓秦王暴怒,繼續(xù)對趙國用兵,吸引趙軍的主力,燕國就可以在背后漁翁得利。但是由于平原君趙勝及時趕到,燕國的陰謀沒能實現。這樣最起碼也符合邏輯了吧。
還有一個垃圾情節(jié):
嬴異人對嬴政說,要立他為太子。還照例喂了一頓六世余烈牌雞湯 統(tǒng)一天下牌大餅。然后嬴政開開心心熱淚盈眶地跑去告訴媽咪,爹地讓我當太子耶。然后趙姬說了一句:“太子,那不就是將來的王嗎!”(我特么……有年頭沒聽見過這么廢話的臺詞了。)然后母子兩個熱淚盈眶,開心得要死。
此時的配樂非??犊ぐ簹鈩莼趾?。
這就是導演的格局。你認為這是應該激動的,還給加上了非常激動的配樂。
我絲毫沒有覺得大氣,只覺得像是一家三口守財奴。
這讓我想起曹丕啊。歷史上,曹丕終于被曹操立儲之后,也是開心的要死,抓住大臣辛毗的手說:“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毙僚丶遥约旱呐畠盒翍椨⒄f起這事,辛憲英嘆道:“曹丕怎么能這樣呢。父親死了,他才能繼位,這是想想就悲傷的事情。挑起國家的重擔,這是很沉重的事情。被立儲,應該沉重又悲傷,他怎么能這樣呢。我看魏國的國運堪憂了?!?/p>
你這個嬴政開開心心跑去告訴媽咪的情節(jié)究竟意義何在?
編劇的三觀啊。真的,槽多無口。
第六個問題:編劇沒有能力塑造好人物。例子太多了。
比如姚賈。
李斯、姚賈、王綰、王翦都是輔佐嬴政的大才。可是你從這個劇里能看出他們有什么光彩嗎?
編劇是這么寫的:秦使姚賈在趙國出差,讓趙王將太子送到秦國為質。郭開用重金賄賂姚賈,姚賈說了好幾句慷慨激昂的臺詞:“我為秦國效力,哪里是為了這些財物!全部拿去充公?!保ù笠猓?/p>
真笨拙啊。
好萊塢大師羅伯特麥基懂得劇本寫作的真諦。他在《故事》中寫道:一個好的演員,如果你讓他演的是“我愛你”,同時臺詞也說“我愛你”,那么他會告訴你,這沒法演,這不需要演技。
好劇本,必須懂得留白。
比如,一個人物,心里想的是“我愛你”,他嘴上說的卻是:“冷?我不冷啊……你冷不冷?”然后再憨憨地笑一下。那么觀眾自然就會知道,他愛她,頂風冒雪來看她,不在乎天氣多冷,卻擔心她冷不冷。這是高級的寫法。如果他要表現的是我愛你,嘴上說的也是“我愛你呀,所以頂風冒雪來看你?!边@就太笨了,太廢話了?!抑v清楚了嗎?
所以姚賈的這種臺詞啊,真是沒水平。編劇給他個機會,讓他喊出幾句愛國口號。真的很low。我看到這里的時候一個白眼翻上天。
算了,用這個標準來要求這部劇,未免要求太高了……
接著說然后。
然后呢,姚賈跑去見趙王,居然沒有任何巧妙的對話,沒有各種智慧的試探、軟硬兼施,你甚至看不到任何外交家應該有的頭腦和策略,姚賈直接就是一副“老子不怕死,有種你殺了我”的勁頭,對趙王說的那些話,別說人家趙王了,我聽了都來氣。
蠢爆了。這樣塑造一個人物,連學生水平都不如。這并不能顯得姚賈是個為了國家不怕死的,只能顯出他非常蠢。
姚賈這么干,如果他成功了,那么70%靠的是秦國的國力,30%靠的是趙王懂得審時度勢沒有一怒之下殺了他。那么姚賈這個人物的作用在哪里?姚賈沒有任何加分,派任何一個使者去,都是一樣的結果。而且姚賈這個做法,對他要做的事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非常容易激怒趙王、適得其反。姚賈是大才啊,最起碼是個外交家啊。你就這樣表現他?張儀那些軟硬兼施、笑里藏刀、該忍辱就忍辱的邦交策略,讓狗吃了還是讓你吃了?
這一點大情節(jié)中的小情節(jié),完美地暴露了編劇簡直是根本就不過腦子。把人物塑造得一塌糊涂。
很多本來應該好好塑造的人物,都這樣被埋沒了。四公子之一的趙勝就因為和趙王拌嘴突然嗝屁了,他要是這個心理素質,早在長平之戰(zhàn)就掛了吧。天下水工鄭國,庸人一般,畏畏縮縮,平平淡淡。王綰像個路人甲。呂不韋成了小家子氣的商人。華陽是個一直在無效勞動的神經病,明明已經成為天下最尊貴的女人,她究竟還圖個啥?在那兒自己一個人演宮斗……
真的,這個編劇適合寫狗血劇去,你寫歷史正劇真是太屈才了。
最可惡的是,它披著正劇的外皮,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誤以為李斯絕對是個小人,呂不韋不過是個商人……(這種結論,歷史學家都沒資格下,觀眾憑什么斷言。)簡直就是誤人子弟?。?/p>
第七個問題:這一部的愛情戲,慘不忍睹首先吧,怎么看一部劇的愛情戲的水平呢,很重要的一點,看它是否尊重女性。
當年讀了《大秦帝國》原著小說,我就知道作者最喜歡的人物一定是商鞅,根本不用猜。后來看了個訪談,作者說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商鞅。我大笑,果然!那我是咋看出來的呢,就因為,作者給商鞅配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女人。她有錢,絕美,懂政治,有追求,有理想,國家密探都查不到的消息她居然能查到,通情達理,男主奔事業(yè)她不搗亂,她拿自己當小三、當代孕,男主要死了她還來陪葬拿自己當兵馬俑,她居然特么的還會武功……這不是在寫女人,而是在寫作者對商鞅的愛的集合體,是他將自己代入之后的最大渴求。這樣的感情戲,居然爛出了一款高檔香水的節(jié)奏,它不是一般的爛,它的爛是分層次的:細細品之,前調是貪慕權勢富貴的味兒,中調是極度大男子主義極度自戀的味兒,后調是自私又虛偽,什么都想要又不敢承認的味兒。渴望地位、渴望金錢,渴望享用美貌的皮相,渴望被當爹一樣崇拜,又渴望被當兒子一樣理解,渴望女朋友拿他當孩子一樣哄著捧著供著,一會兒媽寶男一會兒大男子主義。所以塑造出這樣一個女角色,還要讓她各種倒貼。作者認為這個女人必須擁有無與倫比的【金錢】【權勢】【富貴】【美貌】并且【一無所求】,這樣的女人才配得上商鞅。哦不,不是一個,還有公主,堂堂一個公主也要“無怨無悔”地倒貼,才能讓作者過足了癮。呵呵……當我把容忍度放到最寬,那么好吧:在第一部那樣的大環(huán)境下,這樣的感情戲也有其動人之處,就當它是作者賦予商鞅的一個不現實的美夢,也勉強可以理解。盡管,作者無意識中還是暴露了他認為“留個后”很重要的三流傳統(tǒng)思維,所以他讓白雪懷孕了,生的還是個男的??尚χ翗O。
如果男人們無法理解,請你反著思考一下:你是個非常優(yōu)秀的男人,你的愛人,她奔事業(yè)去了,你這個男人,你要容忍她有別的男人,要支持她的事業(yè),要事事處處順從她,要為她代孕,為她當小三,你一直為她守身如玉,你畢生的才華全部在守望她的日子里蒸發(fā)掉了,你一輩子什么都沒做,你只給世間留下了一個崽子,你的生育器官就是你的全部價值,她要死了,你還得來殉葬……仿佛只有這樣,你才是個好男人,不然你就不是好男人……請問這種戲你看著舒服嗎。令人作嘔對不對?
就算不談尊重不尊重女性的,從實際利益來講,一部劇,要讓女性觀眾看著舒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今電視節(jié)目受眾,女性觀眾占了極大的比重,這是沒法否認的事實。男性觀眾大多被游戲、小說、更快節(jié)奏的短視頻平臺分走了。為什么《甄嬛傳》《延禧攻略》這種戲總能熱播,仙俠架空必定拍成古裝偶像劇,很簡單的道理,它們是哄女性開心的。白雪這種工具女角色,會讓女性觀眾深感不適,必定會被市場淘汰。
忘了是在哪里,好像是一本印度文學論文合集,里面寫著一句話:“男權社會是每個國家都經歷過或者現在仍在經歷的,所以看一個作者是勞動者還是藝術家,就看他是否尊重女性、能寫好女性角色?!痹趺纯匆粋€創(chuàng)作者是否尊重女性呢?如果他筆下的女性全是工具人,全是給男主充當后宮的,必須賢良淑德,不允許女性有自己的性格,那他當然不尊重女性。
所以我要說,第二部的感情戲,是尊重女性的。我非常喜歡編劇對羋八子的處理。
第二部,張儀說將來發(fā)跡,一定助羋丫頭嫁入王室。羋丫頭笑嘻嘻地道:“那張儀何時發(fā)跡,將來又何時到來呢?”又突然變了臉色,大罵:“別吃飽了餅就在這兒胡說八道!”張儀委屈沮喪.jpg羋丫頭看他傷心,又哄他,甜得要死:“好了好了,我知道你將來一定會發(fā)跡的,我等著你接我當王妃?拉勾拉勾~”然后呢,義渠王離開了她,她情緒激動踢了張儀幾腳哈哈哈。張儀說“以姑娘姿色,富貴唾手可得”之論。她不愛聽??墒菦]過兩分鐘,張儀走前,她又捏著小辮兒說:“我等著你接我當王妃~”現在想想,我都忍不住要笑。
這一出戲,觀眾可以看到:她粗野,聰明,善解人意,很會哄人。她很豁達,拿得起來放得下,閃閃發(fā)光,是獨立的,不是等著男人安排的女人。她罵義渠王叔的那幾句話,還顯示出她有政治頭腦。這樣的女人,才會是未來的宣太后。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編劇是尊重女性的,他允許羋八子不在意男人。義渠王拋下她走了,她很快就放下了。她想當王妃,過好日子。編劇允許羋八子喜愛權勢,也允許她移情別戀。你義渠王離開我是吧?好啊,你滾,我當王妃去!誰會一副癡情弱女子的傻模樣在這兒等著你啊!她原本愛義渠王毫無疑問,但后來她被有權有勢氣度過人的嬴駟迷倒了,這才是人性。最美的女人,一定愛有權有勢的男人,誰會愛一個廢物呢。義渠王雖然尊貴,但和嬴駟相比還真就是廢物。
短短一出戲,加上寧靜優(yōu)秀的表演,人物特點、魅力清晰可見。
(至于,只要寧靜出場,彈幕一定有“二手貨”“寧靜都老成這樣了還演小姑娘”“惡心的女人”“浪貨,太開放了吧”……說這種話的,勸你做個人吧,男人三妻四妾屁事沒有,羋丫頭改個嫁而已,瞧把你氣的,自我代入成義渠王了?“老”和“換個男人過日子”不都是正常的事情么,為什么一直被用來責罵女性呢?順便一提,“性命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種理念,基本是宋以后開始定格的,先秦這個樣子一點不稀奇。呂思勉、柏楊、易中天等歷史學家,提到貞潔論這種理念,沒有不冷嘲熱諷、嗤之以鼻的,可見越有學識的男性,越是承認封建社會對女性的迫害是無聊而變態(tài)的。南宋士大夫無法救國,就開始禍害、收拾自家女人。丟人現眼。在宋之前,女性開放、改嫁,根本不叫事。)
張儀喜歡上蘇萱老板娘也是很有意思的。他剛到秦國,慘不兮兮,落寞時一人悲戚喝悶酒,蘇萱牙尖口利,卻活潑可人,很有正義感,很有個性的一個女人。張儀喜歡她。這也很合理。
蘇萱也是個好女人啊。如果一個女性人物溫柔體貼、賢妻良母,我不會贊賞這是個好女人,我頂多說她是個好工具。我說蘇萱是個好女人,因為她和羋八子一樣,是獨立的,她們都有自己的個性。蘇萱很有正義感,也很有氣節(jié),張儀當上相國了,來“耀武揚威”,伙計立刻跪舔,蘇萱罵道:“站直了!沒出息!”她根本不怕張儀。張儀喜歡的,也是這樣的她。
再說第三部的感情戲,嬴稷喜歡一個優(yōu)伶,我是覺得很扯淡的。觀眾也完全看不出這優(yōu)伶究竟有什么可喜歡的地方。白起那個女人同理,她只是表現出過一點點不服輸的勁頭罷了。
當一個編劇功力不足、閱歷不夠,想塑造一個值得男人愛的女性,總是把她工具化,寫成一個供男人滿足的物件兒,一個貨品。
當一個編劇功力不足、閱歷不夠,想塑造個非同一般的女性了,又總是笨拙地試圖給她加入男性特質,讓她不服輸,假小子,大大咧咧、武力值高、有點脾氣。殊不知這是最笨、最沒有說服力的做法。一個女性角色要特別,要出類拔萃,要有魅力,她必須充分覺醒女性自主意識,她必須更像個獨立的【女性】,而不是給她增加男性特質,那只能糊弄一下外行人,并且永遠不能深入人心。怎么讓女性更像女性呢?我用《延禧攻略》里的富察皇后舉例:
(我無意探討這部電視劇的優(yōu)劣,我只想說,它對于女性主角的塑造,是中國文字作品中極其少見的。)
劇中,富察皇后寬容,大度,皇帝對她非常滿意,可她其實非常痛苦,她被道德規(guī)范緊緊地束縛著,不敢哭不敢笑,所有人都要求她像一尊菩薩,她是最好的皇后,卻早已不是最好的自己。她不顧一切保護女主魏瓔珞,是因為在魏瓔珞身上看到了曾經自由自在絕不退讓的自己。而魏瓔珞呢,她感激皇后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獨立人格,她愿意為皇后做任何事,她為皇后怒斥皇帝,連死都不怕。在她眼里,什么男人啊愛情啊都是個屁,遠遠不能與皇后相提并論。這樣的女性角色何其動人?可敬,可愛,令人嘆息。富察皇后堅守道德,渴望自由,她保護的魏瓔珞的獨立人格,魏瓔珞的知恩圖報、至死不渝,這些東西,難道不比白雪的富貴、美貌、乖巧要可敬一萬倍嗎??魏晉名士的風骨與灑脫,我竟然在一部清宮劇中,在女性角色身上看到了。這才是優(yōu)秀的女性人物塑造,她們有自己追求的、在意的東西,而她們追求的、在意的一切都可以與男人毫無關系。
第三部贏稷和白起的愛情戲不動人,因為女性角色塑造得非常差勁,于是一切都不合理、不動人了。
但是,第三部里,對姬狐的一筆帶過,編導處理得很好。蘇秦對姬狐的感情塑造得很好,他半生漂泊,嘗盡艱辛,只在姬狐那里得到過一點理解和溫暖,所以他要為她滅了齊國,所以有了片尾曲那句“癡情撼山河”,有點像《妖貓傳》里的白龍對貴妃,男女之間不單單只有戀愛婚姻那點事,也可以有真誠的遠望、悲戚的懷念。這也是動人的。
總之,你可以隨便決定女性角色的風格,羋八子、蘇萱、姬狐,都可以。哪怕是白雪我也認了,就當是看著你又在做自戀大夢逗我一笑,然后我開帖子臭罵一頓,就完了唄?!悄悴荒軐懙脝握{蒼白,毫無特點,毫無動人之處。
這第四部的感情戲,或者說女性角色塑造,就是爛出天際。
這個冬兒吧……
我猜,編劇是想學《康熙王朝》,給秦始皇安排個蘇麻喇姑。
可是蘇麻喇姑小時候救過小康熙,長大后也起到了不少實際作用,都是有情節(jié)鋪墊的。這個冬兒一直像個蒼蠅似的在那兒嗡嗡,看不出她有什么作用、什么意義。她連個知己都算不上,并不能陪男主消愁解悶。有她沒她都毫無區(qū)別。所以到底要她干啥的?這個人物的特點在哪里?
還有那個讓親爹一把推到嬴政馬前踩死算的女人叫什么玩意兒來著?
我到現在都記不住她叫啥。這個女性角色的臉和戲,真的是一張苦瓜臉啊,性格也是呆瓜一樣毫無特點,那些看似溫順可人的要素都是虛無的,是因為實在沒有特點于是顯得溫順可人罷了。嬴政見色起意,從此念念不忘。簡直莫名其妙。
就這毫無起伏的感情戲,張魯一愣是在那兒擰著眉頭聲情并茂地演,那句“你走了誰唱歌給寡人聽”,我真的笑噴了。瞧這苦孩子,你沒有優(yōu)伶么,缺歌伎么,瞧你過的這什么日子,娶了兩個毫無性格毫無魅力的苦瓜老婆,跟你爺爺的爺爺那日子怎么比,看看嬴駟的蜜罐子啥樣,再看看你身邊這倆……
就是這樣的感情戲,磨磨唧唧叨叨比比,沒完沒了。說這感情戲都是狗屎不冤枉吧。
哦,還來了一場王不立后的宣言。嬴政要不是在趙姬之亂那兒受了刺激,至于不立后么。這會兒還沒演趙姬之亂,怎么就王不立后了……
要求編劇尊重女性啥的也真是太浪費感情了,他是連個正常人都寫不出來,還寫啥優(yōu)秀女性。
為啥你們塑造的女性角色就能一丁點兒特點都沒有呢?
第八個問題:編劇不懂得寫“戲”。什么是戲?戲的全程叫作“戲劇沖突”。
寫電視劇的本質,就是在寫故事。故事的本質,就是戲劇沖突。
比如,寫五國聯軍攻秦,敗了。這叫事件。這不叫“戲”和“戲劇沖突”。
如果是,寫五國攻秦,秦國危急,各種死戰(zhàn)之后,反敗為勝,這才叫戲。反敗為勝的那一刻,觀眾會很動情的。
人物有目的,有矛盾沖突,有問題或者說矛盾要解決,整個情節(jié)進程有起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顯出人物特點。——這才是戲。
想想第二部的經典橋段吧:
張儀割讓濮陽收回河西,嬴華不服,領著眾將軍來找秦王嬴駟抱怨。嬴駟十分和藹,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平息眾怒,說得嬴華心服口服??此平Y束了是吧??墒侨缓竽?,嬴駟突然變臉,說你們這是逼宮!嚇得嬴華臉都白了。贏駟警告嬴華,“此事不再追究,以后也不可再有?!弊詈笥肿兡?,笑了,還是兄弟情深。這是一出精彩的戲。嬴華氣勢洶洶,其實也不過是想找哥哥抱怨一場,這是嬴華的目的。嬴駟要平息眾怒,收服人心,立威,這是嬴駟的目的。兩個人物的目的、矛盾、需要解決的問題,都非常清晰。然后我們看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物的表現:嬴駟夠溫情,也夠威嚴,智慧和手段都用上了。他沒有直接發(fā)怒,而是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把人說服了,再發(fā)怒不遲。這是御國之術。嬴華也單純、可愛、懂事,一點都不讓觀眾生厭。這出戲里的情節(jié),遞進得清晰、明白。有頭(人物矛盾表現了很清楚)、有尾(問題解決了)。人物也非常出彩。
這才是一出戲。我們常說看戲看戲,到底要看什么?就是看這些。
對比吧,第四部,鄭國入秦,和李斯的那場對談。
這本該是非常精彩的一場對手戲,兩大強人,應該步步為營,針尖對麥芒,互相試探、彼此偽裝。
結果呢,編劇寫得亂七八糟,幾句話翻來覆去地說,絮絮叨叨,兩個人物的特點請問觀眾你們誰能說得出來?是的,他們根本沒有特點,他們的目的也都非常模糊。鄭國不堅定,畏畏縮縮,毫無水工大才的氣度和魅力,跟修下水道的似的。李斯也是平平淡淡,白開水一樣,什么也沒演出來。像兩個包工頭,坐在那里談論一筆區(qū)區(qū)一萬塊錢的生意,做成做不成,兩人都無所謂似的。
如果理一理思路……我隨便瞎說的啊:李斯先試探,你是干什么來的?鄭國坦蕩,說修渠。李斯再分析列國局勢,試探鄭國。最后鄭國扛不住了,也瞞不過去了,確實是韓國的陰謀。李斯假裝要去告發(fā)。鄭國感嘆,隨你吧,我的畢生志愿也沒法實現了,秦國也就沒有這條渠了。李斯再試探,這渠有那么重要嗎?引誘鄭國這個專業(yè)水工說出干貨……最后再決定,這渠還是要修。鄭國感謝李斯的遠見。
兩個人這樣一步步遞進,也能清晰點,不是嗎?
再說華陽的戲……
華陽:給大王安插個眼線,給他塞一個我楚系的女子。
嬴政:騎馬遇到了一個婆娘。
趙姬:華陽這老太婆還不罷休,我要回咸陽。
華陽:見了婆婆要行禮啊。
趙姬:只好行禮。
趙姬見了那婆娘,笑嘻嘻懟一句。
那婆娘也不知發(fā)什么瘋,說:絕不受屈辱。懟了趙姬好幾句。
(我尋思人家也沒怎么著你啊,有病吧你)
嫪毐:掌嘴!
趙姬:算了,給大王點顏面,你走吧。
……我尼瑪請問這幾場戲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連婆媳劇都不如。婆媳劇,爭房產,終究有個進展、有個結果。而這些貴婦呢,撕來撕去,沒一點實際行動,連斗嘴也沒一句紀曉嵐與和珅那種唇槍舌劍的漂亮話。全都是廢話情節(jié),浪費時間,磨磨唧唧,毫無意義。
第九個問題:主演沒有把控好風格。有幾次,我也想批評演員的。
比如《呂氏春秋》成書,呂不韋應該是感慨世間多了一部大書,有點大政治家的氣度好么。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段奕宏用死啦死啦的腔調跟大臣們吹牛比,“此乃天下第一……shua(書)~!”
那個腔調真的太魔性了。
什么氣度啊,喜悅啊,都沒覺得,就覺得像底層暴富,小人得志,臭顯擺。演的是個底層,撐死了是個團長。
秦王嬴柱死了,呂不韋那個喜極而泣的表情,也在b站被吹上了天。難道你們對演技的理解就是出怪樣、出怪聲?
什么是演技呢,還是舉例吧:第二部犀首向嬴駟舉薦張儀的時候,嬴駟眼睛都亮了,可他閃躲,不想讓犀首看出來,還說犀首是無可替代的。繞了一圈,他還是問,張儀在哪兒?。窟@一段,仔細品,特別有意思。這就是王者,他要讓每個大臣覺得“大王最重視我”,其實他當然想要更多的人才。王者不是中二病晚期,不是天天拿著個劍想砍誰砍誰,王者也需要讓大臣心里舒服。再比如,嬴駟晚年,把羋八子趕走。病重之時,他對嬴疾說要把八子接回來,還輕聲問“不行嗎?”那個表情,有點羞澀,有點慌張。他老了,想見心愛的人,又怕給秦國惹禍,讓人看得心酸。——這就是人物塑造和戲的內容演技,應該基于人物,基于內容,豐富而細膩,而不是自己胡亂發(fā)揮。
而呂不韋那個喜極而泣的表情讓觀眾感到什么了?秦王死了,呂不韋很開心。這對于塑造人物真的好嗎?所以呂不韋果然是小人得志?
比起這個死啦死啦風格的古怪表情,我更希望看到呂不韋淡然地,穩(wěn)重地,神情漸漸轉為輕松,仿佛終于塵埃落定,嬴異人可以順利繼位了……無聲勝有聲。輕松、放松即可,沒必要狂喜吧?
呂不韋是個大政治家,劇本把他寫得特別小。再加上導演的臨場要求,演到最后,像個小人、商人。
別給我扯什么“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你眼里的哈姆雷特(呂不韋)就是顯擺《呂氏春秋》,反復幾次地說“沒人能改一個字”,小人得志,欺壓幼主……你的哈姆雷特都快成了董卓了,還狗屁眼中的哈姆雷特呢你。
本來我想說,段奕宏演得不好。
但我想了想,還是不愿意指責演員。
因為,這個劇的敗筆太多。
演員的一切演技,都是基于劇本的,演員無法發(fā)揮出劇本以外的演技。
比如,《唐人街探案》,最后小姑娘那一笑,被神吹了好久,都說這小姑娘秒殺所有演員……別神吹了行嗎,那95%是劇本的功勞。故事一波三折,發(fā)展到最后,突然揭曉,原來是她,然后她笑了一下,配上背景音樂,觀眾心里一顫,脊背發(fā)涼。讓你心里一顫脊背發(fā)涼的,其實并不是她那一笑,而是情節(jié),是鋪墊,是劇本。如果劇本沒有這樣寫,她這笑從何而來?
哪個演員被夸獎演技好了,演員真是應該去感謝編劇的,沒有人家的創(chuàng)作,你的演技就是飄在空中的,觀眾看不見,你也落不了地。
劇本是一切的基石。
劇本借李斯之口,多次說呂不韋終究是個商人,畏首畏尾。于是彈幕的觀眾也都鸚鵡學舌跟著說,卻沒有發(fā)現這是編劇主觀上的胡說八道。劇本就是把呂不韋寫得小里小氣,沒有給他表現政治才能的機會,劇本爛到了幾乎沒有戲劇沖突的地步,所有的戲都平淡得要死,段奕宏自己也知道,他也沒辦法,又能怎么演呢,只能自己拼命“加戲”,于是越來越像死啦死啦。
之前很多人還想富大龍演秦始皇該多好…就這破劇本,謝天謝地沒讓富老師演。
總之,現在是三十集過去了,一半都沒有了,呂不韋還沒有死,嬴政還沒有親政。時間大量浪費在婆媳撕逼、無用情節(jié)上。
不過也無所謂了,我已不抱任何期待。因為這不是一兩個敗筆的問題,而是編劇根本就不會寫戲、不會塑造人物、沒有第二部的歷史觀知識點、也沒有第一部的情懷……
我去重溫第二部洗眼睛了。
一部影視劇的誕生過程很復雜。有可能編劇本來寫得挺好,被平臺拍死了,派了幾個滿腦子快餐網劇的小屁孩瞎改。有可能是幾個編劇一起寫,演員又臨場瞎改。有可能是哪位大佬喝多了出了個妙計,不聽不行,只好照辦。有可能是金主安排女演員,必須給她加戲,于是臨場發(fā)揮隨便亂加……都有可能。因此,本文的“編劇”“導演”不指任何一個具體的自然人,不指演職人員里的任何一個名字,而是指造成這種結果的、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人的人。
回顧大秦系列,
第一部有些太煽情了,作者對商鞅的尊奉實在太過。商鞅變法是為了強國,而不是為了愛民,其實他將民眾視若草芥。我也不明白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老爺爺為什么鐵了心要把自己代入成商鞅,而不是代入成勞苦大眾。第一部因為破天荒地展示了一個艱苦的秦國,在那之前所有人都以為秦一直很牛呢,所以第一部橫空出世飽受贊揚??傻谝徊科鋵嵕实膽蚍莘浅I佟E越巧茉斓煤懿顒藕芴摷?,完全是直男癌在做自戀大夢。孫皓暉全套原著對舍命赴死的精神過度激賞,并不認可廣大凡人的恐懼、懦弱、踟躕等正常情緒,很多橋段,無視民眾苦難、只要求人們?yōu)閲I身,搞得像武士道和神風特攻隊一樣,讓人看了實在不適。而且很顯然作者也受古典武俠小說影響頗深,有許多不符合歷史的個人發(fā)揮之處。但第一部正視中國歷史上那個充滿活力、碰撞的黃金時期,傳達的鐵血的戰(zhàn)國氣息,在電視劇里是很少見、很難得的。
第二部的編劇相當厲害,每一個人物都塑造得立體又耐人尋味,精彩的橋段數不勝數,語言一語雙關微言大義處數不勝數。單看張儀說魚生、初見惠文王、最后一次見公孫衍那三場戲,就足夠所有編劇同行學上一學的。更不用提魏王、韓王、楚王那些戲了,簡直是每個人物都塑造得讓人拍案叫絕。編劇也是懂戰(zhàn)國的,那些局勢分析的精彩對白,在第三部我是一處也沒見過。
第二部背后一定有一位非常厲害有才華的編劇。
第三部,播出過程不容易,精彩戲份不如第二部那樣多,很多重要情節(jié)都用旁白帶過大概是因為太缺錢了吧,主角的感情戲毫無動人之處連第一部都不如。秦昭襄王的演員張博演得非常好,他演《蒼穹之昴》的光緒的時候就讓我印象深刻。最值得稱道的一場戲就是年邁的秦昭襄王又見到了秦惠文王,一句“老秦王與老秦王,皆為虎狼之君。欲攬?zhí)煜氯胛覒阎?。”神情與臺詞表演得很好。幾乎可以媲美第二部秦惠文王那句“于后世千秋萬代,每一戶人家的窗臺,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边@比第四部那些口號加在一起都要動人。
第一部展現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百家齊放的黃金時期,傳達了深刻的歷史觀,立住了腳跟;第二部劇本很好,被一部分胡鬧的觀眾冤枉埋沒了;第三部稍差,但也值得一看了。
多年過去了,第四部終于來了,最精彩的統(tǒng)一六國的一卷,拍成了一個精致的爛劇,爛得人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除了長嘆一聲還能怎么樣呢……
(其實,編劇、演員的話語權都很小。劇本爛,90%是平臺和投資方的問題,外行指揮內行處處都是。自以為懂得流量數據的平臺,去篡改文化人寫的劇本,屢見不鮮……而且我在投資方里看到了企鵝,這個家伙的一貫作風眾所周知,讓人不能不心生聯想。)
我更想罵的是大環(huán)境,是自以為是的上位者們。
【覺得我寫得還好的話,歡迎大家多多點贊?!?/p>
Copyright ? 2020-2024 www.krautstil.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