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国产视频,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就爱啪啪网站,欧美性色综合网

首頁電影怒海英雄:決斗評分8.8分

怒海英雄:決斗

導(dǎo)演:安德魯·格里弗 編?。?/span>羅素·劉易斯 

主演:艾恩·格拉法德,羅伯更多

年份:1998 類型:劇情  

地區(qū):英國 

狀態(tài):高清片長:93分鐘

《怒海英雄:決斗》劇情介紹

《怒海英雄:決斗》是由安德魯·格里弗執(zhí)導(dǎo),羅素·劉易斯編劇,艾恩·格拉法德,羅伯特·林德森,Do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17歲少年Hornblower準備在皇家海軍大展拳腳,豈料剛踏上船,就遭到蠻橫的辛普森,他侮辱Hornblower,而且槍殺路見不平而相助的克萊頓,為避免事態(tài)失控,船長把Hornblower派往另一艘戰(zhàn)艦,在此艦上,年輕的Hornblower,顯示出軍事指揮才能屢戰(zhàn)屢勝,后來,在一次遭遇戰(zhàn)中又碰到原來船上的辛普森,此時,他們間的爭斗才剛開始......

《怒海英雄:決斗》別名:霍恩布洛爾船長:決斗,最后決斗,于1998-10-07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英國。時長共93分鐘,語言對白英語,該電影評分8.8分,評分人數(shù)352人。

《怒海英雄:決斗》演員表

  • 羅伯特·林德森

    職業(yè): 演員

     

  • 艾恩·格拉法德

    職業(yè): 演員

     

《怒海英雄:決斗》評論

同類型電影

《怒海英雄:決斗》影評

24有用

海上武士─納爾遜時代巡防艦作戰(zhàn)及其船長們


在網(wǎng)上找到的Hornblower的背景知識。

最近重看了A&E拍的Hornblower系列影集,覺得這六集拍得實在很不錯,把C. S. Forester的原著精神都拍出來了;當然,這六集不過是前兩本書,后面還有八本,有得拍了。片里幾個演員都不錯,尤其是演Sir Edward Pellew(念做胚魯)船長的英國舞臺劇名演員Robert Lindsay,雖然戲份不算多,但卻十分搶鏡頭。

看完影片,下一步當然就是找書了?;叵胍幌驴催^的拿破侖戰(zhàn)爭的書里面,好像處理大艦隊作戰(zhàn)像是圣文森岬之役、尼羅河之役、特拉法加岬之役的不少,而且集中在有關(guān)納爾遜的部分,但是其它的作戰(zhàn)就付之闕如。整個戰(zhàn)爭從1793年延續(xù)到1815年,總不會只有這幾場海戰(zhàn)吧?而且如果Sir Edward Pellew是這么杰出,那他又是在哪里呢?

在圖書館里東翻西翻,終于翻出了這本書。這本書補足了一般拿破侖戰(zhàn)爭海戰(zhàn)史的空白之處,它的重點不在于艦隊作戰(zhàn),而是在較小的船艦間的交戰(zhàn)。英國皇家海軍當時對法國進行海上封鎖,大部分時間里,戰(zhàn)艦組成的艦隊都是在外海進行日復(fù)一日單調(diào)的巡曳,交戰(zhàn)的機會很少;真正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執(zhí)行對法國(和歐洲大陸)沿岸航運的攻擊,以及保護英國本身航運的任務(wù)主要都是由巡防艦(frigate)以下的船只來擔任。

這本書以時間順序為主軸,呈現(xiàn)整個戰(zhàn)爭期間大大小小的海上行動,雖然有點冗長,Woodman的文筆卻補救了這個缺點。Woodman本身是小說家,他寫的Nathaniel Drinkwater系列小說算是相當受歡迎的海上戰(zhàn)爭小說,現(xiàn)在來寫歷史,也還游刃有馀。讀了這本書,也才發(fā)覺原來Hornblower系列里面的情節(jié)都還是有所本的,例如第一集「The Even Chance」(在Mr. Midshipman Hornblower書里)中搶奪法艦Papillion號時,Hornblower帶頭走鋼索似地走桅桿的情節(jié),還真的曾經(jīng)在實際戰(zhàn)斗中發(fā)生過。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這時一個大陸國家對付海島國家的做法已經(jīng)差不多成形了。對法國來說,要對付英國只有兩種辦法,一是入侵登陸,一是通商破壞;這兩者拿破侖都試過了,就跟二次大戰(zhàn)時的希特勒一樣。入侵登陸不用說,法西聯(lián)合艦隊在特拉法加岬之役戰(zhàn)敗是心理上的大打擊沒錯,但是英國封鎖沿岸航運讓造船的木材和物資無法運到沿海峽的港口(特別是布雷斯特港)才是實際上的緊箍咒。而法國和其盟友雖然在艦隊作戰(zhàn)上一直吃鱉,但在通商破壞上卻成績不錯,除了派出巡防艦支隊四處攻擊外,更有民間私人建造裝備的私捕船(privateer/corsairs,由政府發(fā)給執(zhí)照的專業(yè)海盜)到處橫行,整個戰(zhàn)爭期間英國大小商船損失了八千多艘,雖然還沒到致命的程度,但傷口也是很痛的。

另外一個比較讓人注意的是,除了美國之外,其它國家海軍跟英國皇家海軍的戰(zhàn)斗幾乎都是以吃鱉收場。英國艦只的設(shè)計其實不如法國和西班牙,而法國和西班牙艦只的作戰(zhàn)也都很英勇,但是一交手起來,不論是艦隊行動還是單艦作戰(zhàn),法國和西班牙方面幾乎都是以失敗收場,而且死傷慘重:英艦通常傷亡不過二、三十人,其敵手通常都有上百人的傷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于戰(zhàn)術(shù)和炮火威力。法國的戰(zhàn)術(shù)以遠遠攻擊敵艦桅桿和纜繩為主,大炮角度往高處瞄,破壞敵人航行和運動能力;英國戰(zhàn)術(shù)則以逼近攻擊船體為主,大炮平平的猛轟,殺傷力自然較大。另外英國艦只多配有額外Carronade(不是商船用的便宜cannonade),近距離時發(fā)射的重彈丸或葡萄彈殺傷威力驚人。

【以下非本書內(nèi)容,是個人綜合其它資料的補充】

這段期間,唯一還可以跟英國海軍一拼的是新建立的美國海軍。雖然在數(shù)量規(guī)模和艦只大小上還遠遠不如,但美國海軍的巡防艦在1812年戰(zhàn)爭期間幾次擊敗英國同類艦只可以說是震驚了英國,因為他們早已認為英國海上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美國巡防艦的設(shè)計先進,他們在造憲法號等六艘巡防艦的時候,根本就像是二戰(zhàn)前德國造袖珍戰(zhàn)艦一樣把當時巡防艦的規(guī)格加大了一號,船體較大、結(jié)構(gòu)較重,可以使用更大的火炮。英國當時的巡防艦都還在36門18磅炮的規(guī)格,憲法號就已經(jīng)是44門24磅炮了。英國為了應(yīng)付這個威脅,師法早年對付法國巡防艦的辦法,把原本兩層炮甲板、74門炮的三級戰(zhàn)艦去掉一層甲板,改裝為巡防艦,以原本戰(zhàn)艦的結(jié)構(gòu)提供較堅固的艦體。這種改裝巡防艦被稱為 Razee。

另外,美國水手多是志愿,待遇較好,薪水相當于是陸上熟練木匠的薪水;英國水手大半是抓夫(pressed)來的,薪水只有其1/3,這都有相當?shù)挠绊憽?br>
英國皇家海軍1805年時一般水手月薪約1.65英鎊(當時木匠一個月約4英鎊,運河閘門看守員約2英鎊)。但是這些錢還不能全拿,還得被船上主計長(purser)扣掉一份買衣服和雜項用品的錢。軍官的待遇好很多,船長月薪28英磅,軍官(lieutenant)月薪7英鎊;非軍官人員中,航海長(master)薪水最高,每月9.1英鎊,其它木匠(運用長)、炮術(shù)長(gunner)、主計長(purser)月薪都是4英鎊。不過,這些錢要等到 pay off 時才能一次領(lǐng)出;英國海軍部用這個手段來拖欠薪水,1787年時它帳上拖欠的就有一百五十萬英鎊以上的薪水。更糟糕的是,有時候它根本不付!在遠東水域有艘巡防艦整整22年才pay off,但是海軍部竟然拒付,船上的人員沒有拿到一毛錢!

在 pay off 后,非軍官人員就各自放牛吃草,自己回家想辦法,如果殘廢或死亡,有一筆金額不大的撫恤金。船長和軍官可以領(lǐng)半薪,直到下次指定職務(wù),當然也可就此領(lǐng)半薪退休。

至于劫掠分贓,程序是這樣。當皇家海軍捕獲敵船時,會將其送回英國港口,由戰(zhàn)利品法庭決定其是否屬于戰(zhàn)利品。如果是戰(zhàn)利品的話,在法律上它們是皇室送給捕獲有功者的禮物,如果不是戰(zhàn)利品(如外交狀況改變、誤捕)會另行處理。戰(zhàn)利品會由港口專門處理戰(zhàn)利品的經(jīng)紀人來銷售,船上的財貨會在市場上變現(xiàn),然后看看英國海軍或是其它私人愿不愿意把船買去,海軍買軍艦出的價錢會好一些。這些戰(zhàn)利品變現(xiàn)的總額再拿來分。

戰(zhàn)利品變現(xiàn)后的總額分成8份,如果有功船只屬于某支艦隊,指揮艦隊的司令官分1/8(即使他們不在現(xiàn)場),有功船只船長們分2/8;如果有功船只不屬于任何艦隊,則船長們獨占3/8。其它軍官、海軍陸戰(zhàn)隊隊長(上尉)、航海長、艦隊醫(yī)生分1/8,其它陸戰(zhàn)隊軍官、主計長、炮術(shù)長、運用長等專業(yè)人員分1/8,軍官候補生(midshipmen)和其它低階士官分1/8,剩下的1/4由水手和士兵平分。

戰(zhàn)利品的分配各級間差距很大,尤其水手們?nèi)藬?shù)眾多平分下來能分到的其實很少。1762年英國海軍攻占哈瓦那,指揮的司令分到12萬多英鎊,一般水手每個人還不到4英鎊。不過18世紀時有一次英艦隊在參與船只不多情形下逮到西班牙運寶艦隊,連水手每個人都可以分到600多英鎊。

有一點是,所謂有功船只,指的是捕獲敵船時任何在目視距離內(nèi)的皇家海軍船只都有份,這個辦法是為了公平性,因為實際捕獲敵船的可能沒有任何功勞,而是其它在場船只的關(guān)系。

戰(zhàn)利品獎賞制度對英國海軍有相當?shù)挠绊?,它基本上提供了一個對有能力的船長和軍官相當有吸引力的獎勵制度。采取大膽進取的策略不但讓軍官們有更多在行動中表現(xiàn)自己獲得擢升機會,更帶來財務(wù)上的實質(zhì)好處,他們自然會奮力作戰(zhàn)。但另一方面,戰(zhàn)利品制度對艦隊指揮官來說也是相當頭痛,任何行動都會要考慮到戰(zhàn)利品的獲取與確保,很多時候英國艦長根本不聽上級指揮,自己脫隊去追受傷的敵船,不顧還有其它有戰(zhàn)力的敵船對己方其它船只的威脅。戰(zhàn)利品的誘惑力實在太大,而且這些艦長都知道,吃人的嘴軟,艦隊司令分到他們那份1/8的戰(zhàn)利品時,再怎么憤怒大概也都拋到腦后了。

納爾遜時代的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海上勢力自16世紀末開始崛起,歷經(jīng)17、18世紀兩百多年來與荷蘭、西班牙、法國的競爭,終于取得領(lǐng)先地位。但是要直到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才徹底取得霸權(quán)地位。這個時候英國海軍的代表人物自非以特拉法加岬之役一舉擊敗法西聯(lián)合艦隊的納爾遜莫屬,所以這個時代的英國海軍通常也被稱為納爾遜時代。

這個時代對世界海軍也有相當?shù)刂匾?,因為歷經(jīng)多年來的發(fā)展,許多英國海軍的傳統(tǒng)都是在這個時候確立的。而眾所周知,英國海軍對現(xiàn)代世界各國海軍的發(fā)展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因此,想要了解各國海軍的傳統(tǒng),必須要先了解英國海軍的傳統(tǒng);而想要了解英國海軍傳統(tǒng),對于納爾遜時代的英國海軍的了解也將是不可或缺的。
 
海軍實力

英國海軍在納爾遜時代第一次達到了高峰。當時的英國海軍大小船艦共900多艘,總噸位860,990噸,27,800門大炮,共有151,572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軍,遠遠超出第二的法國海軍和第三的西班牙海軍的總和。

英國海軍對艦只的分級如下,其它國家的分級大致上以英國馬首是瞻。

第一級(戰(zhàn)艦,ship-of-line)
三層炮甲板、800-900人、100 門加農(nóng)炮、底層炮甲板長約69公尺,載重量約2,000噸,建造成本約10萬英鎊。

第二級(戰(zhàn)艦)
三層炮甲板、750人、底層炮甲板長約65公尺,90-98門加農(nóng)炮。

第三級(戰(zhàn)艦)
兩層或三層炮甲板,490-720人,底層炮甲板長約50-55公尺,64-80門加農(nóng)炮。這級戰(zhàn)艦是英國海軍主力,在所有戰(zhàn)艦中數(shù)量最多,英國在1805年時,總共175艘戰(zhàn)艦中,有147艘是第三級戰(zhàn)艦。

第四級(戰(zhàn)艦)
較為舊式的戰(zhàn)艦,兩層炮甲板,350人,50-56門炮,底層炮甲板長約50公尺,建造成本2萬6千英鎊。

第五級(巡防艦,frigate)
兩層炮甲板,200-300人,26-44門炮,底層炮甲板長約43-50公尺,重500-850噸。這是各國海軍中擔負最多責任、也是最有機會表現(xiàn)的艦只。

第六級(偵防艦,sloop)
單層炮甲板,150人,10-24門炮,甲板長42公尺,建造成本約1萬英鎊。

以上都是三桅的艦只,再下來的都是兩桅的或單桅的輔助艦艇,如雙桅炮艦(brig)、岸轟艇(bomb vessel)、火船(fireship)、巡邏艇(cutter)、炮船(gunboat)。

這里說的炮數(shù)當然都是只計算加農(nóng)炮(cannon)而已,一般船上還會有其它類型的炮,像是大口徑的短重炮(carronade),裝在前桅樓的副炮(chaser)等等,以44門炮的「憲法」號來說,其實共有60門炮。

在這些艦艇中,最受一般人矚目的是前三級戰(zhàn)艦,因為它們是構(gòu)成艦隊作戰(zhàn)的主力。它們堅固的結(jié)構(gòu)和厚實的橡木船身,是唯一能夠承受敵艦重炮轟擊的艦只。而當它們高達70多公尺的桅桿上張滿了白帆緩慢而優(yōu)雅地出現(xiàn)在水平線上時,帶給觀看者的不僅僅是壯觀的景象,更蘊含了這些艦只背后的雄厚國力和榮耀。但在實際上,這些艦只在戰(zhàn)爭期間絕少參與戰(zhàn)斗,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海編隊巡曳,很少有與敵接觸的機會。

真正縱橫大洋,擔負起通商保護、追捕海盜、偵察敵情等等繁重任務(wù)的都是第五級的巡防艦和第六級的偵防艦。它們船體結(jié)構(gòu)不如戰(zhàn)艦般堅實,火力也遠遠不如,在艦隊作戰(zhàn)時只能擔任前哨搜索的任務(wù),一旦接戰(zhàn)它們將不得不退出戰(zhàn)場,因為它們輕薄的船身連戰(zhàn)艦上重炮的一次舷側(cè)排放都承受不了。但也因為其輕巧,在速度上有極大的優(yōu)勢,正好用于需要高速度和運動性的任務(wù)。這些船艦有時單獨、有時編成二至三艘的小支隊執(zhí)行任務(wù),不論是在非洲的河口、太平洋的環(huán)礁水區(qū),處處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談到這里,順便來談?wù)劗敃r的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的起源當然是在獨立戰(zhàn)爭時期開始,只不過他們勢孤力單,根本打不過當時號稱世界最大的英國海軍。美國海軍當時前后有50艘小型艦只,除了一艘以外,其馀的都被英國海軍捕獲或擊沈。但是通商破壞方面比較有成果,共派出了1600艘私捕船,前后捕獲英國船只1000艘左右。

獨立戰(zhàn)爭后,有一段時間美國海軍都沒有什么經(jīng)費造新船。到了1800年前后,美國商船在地中海域受到北非回教海盜的騷擾,國會撥款建造巡防艦隊以保護航運。到了1812年英美再度爆發(fā)戰(zhàn)爭時,美國海軍共有17艘艦只,包括6艘大型巡防艦(44門炮的「總統(tǒng)」號、「合眾國」號、「憲法」號;36門炮的「乞沙匹克」號、「星座」號、「國會」號)、1艘巡防艦(32門炮的「艾薩克斯」號)、2艘巡邏艦(28門炮的「亞當斯」號、24門炮的「約翰.亞當斯」號)、3艘偵防艦(18門炮的「大黃蜂」號、「黃蜂」號和14門炮的「鸚鵡螺」號)、3艘雙桅炮艦,另外有一些輔助性的沿岸炮船,合共15,300噸,442門大炮,5025人。

美國海軍在建造那六艘大型巡防艦時,就跟二戰(zhàn)前的德國建造袖珍戰(zhàn)艦一樣,設(shè)計出較大的艦體,幾乎要跟第三級戰(zhàn)艦尺寸差不多,在艦身結(jié)構(gòu)上相當堅固,但是卻沒有影響到航速。也由于結(jié)構(gòu)堅固,所以它們配備的是24磅炮,而非一般標準的18磅炮。另外,美國海軍使用鉛皮做為藥筒材質(zhì),不必在每發(fā)射一炮后用濕布擦洗炮膛內(nèi)部(以免火藥或絲質(zhì)藥袋燃燒后的殘渣沒有完全熄滅)。這加快了發(fā)射速度,美國海軍的24磅炮可以維持每分鐘3發(fā)的射速,英國海軍的18磅炮可以維持每分鐘2發(fā)的射速,如果是英國的24和32磅炮的話,每分鐘只能發(fā)射1-1.5發(fā)炮彈。

1812年戰(zhàn)爭中英美兩國海軍較量的結(jié)果各有損傷,也各有勝負,不過這對才開始建立海軍的新國家來說,敢于挑戰(zhàn)當時世界第一大的英國海軍,還不時有勝利戰(zhàn)報,可讓其它國家看得又羨又妒。


人員組織

在納爾遜時代的英國海軍中,一艘軍艦的船長就像是個小皇帝一樣,在船上有無上的權(quán)力。他可以決定手下的生死賞罰,基本上沒有人會干涉他。即使是艦隊司令或者是海軍部,往往也不會干涉他管理船上的方式;僅有的極少數(shù)船長被懲罰的例子真是鳳毛麟角。船長們通常都用嚴刑峻法來管理水手,任何輕微的小過錯可能就會引來一頓鞭刑,鞭刑都是在全體船員面前公開執(zhí)行,用的是所謂的九尾鞭(cat of 9 tails),一鞭打在背部就會讓人痛不欲生,四五鞭可能就讓人失去知覺——不過,沒有昏迷受刑那么好的事,失去知覺的話就會暫時停刑,等到用冷水潑醒后繼續(xù)執(zhí)行。情節(jié)嚴重如企圖叛變等的話,這鞭刑要對全艦隊展示(whiped around the fleet),用一艘小艇劃著犯人到艦隊中每只船旁,水手全部集合到舷邊觀看,每艘船旁打25鞭。更嚴重如叛變或叛逃的則是絞刑伺候。

擔任船長是個很孤單的職位,他有無上的權(quán)力,同時也要負完全的責任。他每天都在自己的艙室內(nèi)單獨用餐,再也不能在軍官室跟同伴喳呼;當他到后甲板上時,所有的軍官會把靠上風的一邊讓給他,自己避到下風處來;即使他想跟下屬軍官交談,也都要保持著正式的態(tài)度,下屬對他也都盡量保持距離。相較之下,即使是在海上指揮支隊或艦隊的將軍(admirals)們都沒有他這么孤單,他們手下都還有副官(flag captain和flag lieutenant)和秘書,還可以私下不拘形跡地交談。在海上長期的孤單和壓力,難怪造成許多船長都用刑罰來發(fā);一些比較好的船長則往往養(yǎng)成了一些怪癖,例如養(yǎng)寵物,把貓狗鳥籠帶上船并不稀奇,養(yǎng)一些珍禽異獸如狒狒、乳牛(當然是為了有鮮奶喝)也還可接受;有個船長在船上養(yǎng)了只大象,大象還會用鼻子幫忙拉帆纜,那就太讓人匪夷所思了。

在船長的階級中,艦長(captain)是最重要的一個階級,可以說相當于現(xiàn)代的海軍上校。他們的薪水根據(jù)指揮的船只大小而有差異,新升的艦長當然都是指揮較小的艦只,但至少都有第六級的偵防艦(sloop)以上。他們這一級內(nèi)晉升則是看所指揮的艦只的大小,有功或者關(guān)系好的艦長可以被提升去指揮較大的艦只,不過一般說來還是看年資。同級艦只一起行動而沒有指定準將(commodore),則自動按照艦長年資排指揮次序。當然啦,也不是所有艦長都能分到船艦指揮,也有很多被認為較差的艦長或者運氣不好被排擠的艦長無船可用,眼巴巴地待在岸上領(lǐng)半薪。艦長升少將(rear-admiral)則完全看年資,所以只要活得夠久,資深的將領(lǐng)們死光了或退休了,即使被干晾在岸上十幾年的艦長有朝一日也還是可以升將軍。當然了,這些廢柴升了將領(lǐng)后一樣沒有指揮權(quán)(所謂的黃旗將軍,yellow admiral),不過將級的待遇很優(yōu)厚,所以他們即使領(lǐng)半薪也可以過得很舒服。1816年時英國海軍里上、中將不計,單單少將就有75名,可沒有那么多指揮位置給他們坐。

升了將軍后就等于是進入另一個階級的特別俱樂部中,除了待遇優(yōu)厚外,這些人形成了一個外人格格不入的小圈子,對海軍內(nèi)部事務(wù)有極大的影響力,特別是人事方面。晉了將級還有指揮權(quán)的則稱為紅旗、白旗、藍旗將領(lǐng),一樣按照年資逐級遞升中將(vice admiral)、上將(full admiral),以及后來的大將(admiral of fleet),像納爾遜締造這么大的戰(zhàn)功,在死的時候也不過是中將。當了少將通常就能指揮海軍支隊(squadron)或軍港設(shè)施,要指揮艦隊(fleet)則需要至少是中將。所謂的準將(commodore)并不是個永久職務(wù),是臨時性對艦長的指派;當臨時有需要組成或派遣海軍支隊,但沒有適當將級人選時,則從該支隊中指定一名資深艦長擔任整個支隊指揮之責,可以在桅桿上掛代表準將的長條旗。這個職位在任務(wù)完成后解除。

在艦長這一階級之下還有副長(commander)也可擔任船長,幾乎都是指揮第六級的偵防艦(sloop),由于級職不上不下很尷尬,到了十九世紀中就全改成擔任大型艦只的副船長。尉官(lieutenant)也有擔任船長的,不過指揮的一定都是雙桅炮艇(brig)、岸轟艇(bomb vessel)之類輔助船只。

在艦長擔任船長的艦只上,視艦只大小會配有一到多名尉官(lieutenant),在一級戰(zhàn)艦(如納爾遜的勝利號)上,尉官數(shù)目可能多達六名,第六級的偵防艦(sloop)上可能就只有一名尉官。這些尉官在艦上的排名也是按照升尉官的年資來算,所以在某一艘船上的大副(first lieutenant)調(diào)到另一艘船上可能就變成六副(6th lieutenant);也有可能從另一艘船調(diào)來的四副馬上把原來的大副擠成二副。

這排名的先后跟薪水獎金無關(guān),但是跟晉升成副長或艦長的機會大大有關(guān)。由于尉官要升副長或艦長比艦長升少將還難,后者只要耐心等就行了,前者則要靠關(guān)系、名氣、運氣(重要程度依次遞減)。所以沒有關(guān)系的就要打名氣,有了一點名頭了,自然會有上級長官來認養(yǎng)這些「可造之材」,也才會搞到關(guān)系。而能打名氣的機會就只有靠艦長在撰寫作戰(zhàn)或工作報告時附帶一提,當然羅,這機會也得按年資排名下來,除了大副之外其它的尉官也都沒什么機會被提到。至于關(guān)系、名氣兩無的,只好純靠運氣。如果運氣不錯,船長在戰(zhàn)斗中陣亡或負重傷,尉官臨時接掌指揮權(quán)后又能有杰出表現(xiàn)取得勝利,多半就能被委任晉升為副長或艦長。當然羅,大部分時候大副接手的機會比較多;而艦長、大副、二副、一路到五副全掛了,讓六副接管的可能性不能說是沒有,只不過這種事如果真的發(fā)生的話,這六副運氣也太好了,大概也不必在意艦長一職,直接去買彩票就可以富裕過一生!
 
 
談到這里,那么,納爾遜是三者中的哪一種呢?當然羅,他是靠———關(guān)系!別懷疑。他進海軍當軍官候補生(midshipman)時,介紹人是他的舅舅,當時是資深艦長,后來當?shù)胶\娭饔嬮L。要不是有這么好的關(guān)系,納爾遜那能在18歲時就通過尉官考試,20歲就升艦長?

尉官以上在英國海軍稱為軍官(officer),可以有指揮之權(quán),也才被認為是紳士階級(gentleman)。在軍官之下,有一群專門技術(shù)人員,階級在軍官和士官之間。他們之中最高的是航海長(master),負責船只航行的操控、測量位置、繪出航線等等,多半是在商船上有豐富經(jīng)驗的領(lǐng)航員來擔任。他的地位僅次于尉官,但在待遇上是平起平坐。其下是船醫(yī)(surgeon),再下來是主計長(purser),負責購置船上的補給品,另外也是水手們的福利社長,薪水不高,但是可以從福利社收入中貼補。最后是牧師(chaplain)。他們的地位待遇和軍官類似,也在軍官室和軍官們一起用餐,但是不負指揮之責。

再下來就是一些士官長級的,如操舵長(quartermaster)、帆纜長(boatswain)、槍炮長(gunner)、木匠,他們地位和軍官候補生(midshipmen)類似,不和軍官們一起用餐。操舵長除了掌舵外,還負責儲存庫的管理,以及食物飲料的發(fā)放。帆纜長除了維護調(diào)度帆纜外,他手下的帆纜士官(boatswain's mates)也擔任管理水手的任務(wù),手里往往拿著一段繩頭(際名「啟動器」 starter),對動作太慢的水手身上就是一鞭下去,「幫助」他們啟動一下。槍炮長其實不管發(fā)炮,而是負責大炮的維修,作戰(zhàn)時指揮發(fā)炮的還是尉官們。

軍官候補生(midshipman)的位階則比較模糊,他們多是未成年的少年,在軍艦上實際學習航海和作戰(zhàn)。這些少年通常都是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庶子,大約在13歲就上船擔任軍官的雜役,兩年航海生活后,15歲時可以透過介紹人成為候補生,滿20歲時就可以參加尉官考試。這些是規(guī)定,當然就有很多人想辦法「規(guī)避」,例如虛報年齡,假造資歷(名字登記在船上但實際上沒有上船那么久),前面說的納爾遜18歲考過尉官,20歲升艦長就是一例。當然也有運氣或關(guān)系不好的,他們可能頭發(fā)都灰了還是個候補生,怎么樣也考不過。雖然有些弊端,但是這個制度大體上還是好的。這些候補生從實際工作中學習,跟士官長、士官、以及水手們一起并肩工作,在桅桿上爬上爬下,在底艙中揮汗如雨,比較可以了解下層水手們的想法。當他們以后成為尉官、艦長、甚至將軍時,這段經(jīng)驗會對他們的領(lǐng)導(dǎo)統(tǒng)御大有幫助。

再下一級,也就是上面那些技術(shù)人員和士官長們的助手,如航海士官(master's mates)、帆纜士官(boatswain's mates)、槍炮士官(gunner's mates)等,算是士官階級。其中最多的是槍炮士官,協(xié)助槍炮長維護檢修大炮,他們下面又各分管炮組長(quartergunner),每個炮組長管四門炮。一艘戰(zhàn)艦上可能有多達四名炮術(shù)士官,20到25名炮組長。

再其下就是水手,又分老手(able seaman)、熟手(ordinary seaman)、和生手(landsman)。老手通常有多年經(jīng)驗,對航海很熟,薪水比較高,也能夠上桅桿處理帆纜,熟手其次,而生手通常是剛抓來的,連上下左右都搞不清楚,薪水和地位都最低。當時的英國海軍雖然號稱使用征兵制(conscription),其實根本沒有制度。每艘船的船長在港口整備的時候就會派出抓夫隊(press gang),四出抓夫(press),目標當然最好是水手,但是往往只要是四肢健全不癡不呆,即使完全沒看過海的也都一起抓來。方法呢,用騙用拐用灌酒都可以,有時根本就是公然綁架。如果真的怎么樣都抓不足人,就到監(jiān)獄里去找囚犯充數(shù)。這也難怪船長們要用嚴刑峻法來管理水手,而水手們一有機會就會叛逃。甚至遲至半世紀后的1865年,當英國海軍太平洋支隊的旗艦「薩特雷治」號在舊金山入港時,都還有1/3的水手跳船叛逃。

除了水手外,船上還有一群低層社會來的兒童或少年,多半是貧困家庭出身,到海軍來混口飯吃。他們平時替士官長和士官們當雜役,戰(zhàn)斗時則負責到火藥庫搬運裝藥包到各炮,所以又稱為「藥猴兒」(powder monkey)。年紀稍大,他們自然可以成為熟手或老手,甚至升上士官或士官長,也算一個出身。


艦上日常作息

艦上每天作息分成每四小時一班,用沙漏計時,從中午12點開始,甲板鐘敲8響,12點30分敲1響,1點鐘敲2響,1點30分敲3享,依此類推到4點鐘敲8響時就換班,然后重新開始。大部分水手分成兩班,每輪值四小時,休息四小時,無分晝夜,但是為了有所變化,在下午4點到8點的班縮短成兩個小時的兩個班,所以每天每人輪值時間有所變化。下面是輪班時間:

中班/午夜班(Middle, graveyard watch): 午夜至0400
早班(Morning): 0400至0800
上午班(Forenoon): 0800至1200
下午班(Afternoon): 1200至1600
第一狗班(First dog): 1600至1800
第二狗班(Second dog): 1800至2000
第一班(First): 2000至午夜

快到早上四點鐘的時候,操舵長把下一班輪值的軍官候補生、士官、和軍官喚醒。然后帆纜長站在艙口吹「全體注意」哨,然后把左舷班(或右舷班)叫醒到甲板上點名。點名后換班,更換了望哨,測量船速,把結(jié)果記在記事板上。下班的水手回到下層甲板去睡覺。

4點過后不久,木匠和帆纜長開始修理工作,廚師點燃爐火煮燕麥粥當早餐,把烤焦的面包放在水里煮當咖啡。

5點鐘時,當般的水手開始洗甲板,并且用一種浮石來把甲板磨得潔白光亮,然后用拖把水桶把甲板弄干,同時也把艙面上所有金屬(通常是銅)表面擦得發(fā)亮,有任何多馀的纜繩都要整理好盤成螺圈狀。

7點鐘時,這些工作差不多完成,大副來到甲板上監(jiān)督。在7點30分時,帆纜士官吹哨,「收吊床」。所有在低層甲板的水手把吊床收起,都到甲板上來把吊床綁在帆纜上。

8點鐘時,船長來到甲板上,視察過后,下令開始早餐,水手用餐時間約半個小時,之后換班。上午班的水手把需要清理的袋子和箱子從底層甲板搬上來清理,準備午餐食物,協(xié)助航海長重排儲存艙里物品的位置以改善船的航行重心,修理大炮等等。沒有值班的水手可以睡覺、聊天或整理個人儀容。

11點鐘(鐘敲六響)時,船長檢查輪班的軍官候補生的記事后,逐一聽取槍炮長、主計長、帆纜長、木匠、軍官和大副的報告。之后如果要執(zhí)行懲罰,就把全船水手召集起來,帆纜長會準備好一個木架,把犯錯的水手脫掉上衣綁在上面執(zhí)行鞭刑。

快到中午的時候,航海長、航海士官、還有軍官候補生會來到甲板上,使用六分儀觀察太陽高度,計算出船的緯度(這個時代海上經(jīng)度還無法準確測量,必須用推算法)。準正午時,值勤軍官向船長報告時間,然后甲板鐘敲8響,帆纜長吹哨,「晚餐開始」。

晚餐(其實是午餐)通常一成不變,不是水煮的腌牛肉就是腌豬肉,配上冷豆湯,長蟲的硬面包(biscuit)和奶酪。原則上軍官們吃的也一樣,不過他們在上船前通常會自己掏腰包合資另外購買食物,要豐盛得多了。用完餐后,每名水手可以獲得一份烈酒的配額,半品脫的蘭姆酒混上半品脫的水做成的飲料(稱為gorg),這是很多水手賴以支撐過每天單調(diào)而艱困的海上生活的精神寄托。許多人寧愿被處鞭刑也不愿被扣發(fā)烈酒。如果是從英國本土出港還不到一個月內(nèi),每人每天還會配發(fā)一加侖的啤酒(一個月后啤酒就壞了),其它地方的艦隊不太容易弄到啤酒。

1點30分(鐘敲三響),下午班的水手回到崗位上。不過船長或大副通常會在這個時候召集全體水手進行各種訓練演習,包括消防、登船攻擊防御法、操帆、炮術(shù)等等。

下午4點鐘時,換成狗班(dogwatches),各兩個小時。這其間會再吃一次飯,然后配發(fā)另一份烈酒。日落前,船上陸戰(zhàn)隊的鼓手會打出「全體備戰(zhàn)」的鼓號,全體水手就戰(zhàn)斗位置。軍官們各自檢查自己負責的區(qū)域,有不合格的水手或者酒喝太多的水手(私底下烈酒配額當然可以交換,也可以拿來賭的)就會被記下名字或甚至上腳鐐,等到第二天上午處置。一切就緒后,解除戰(zhàn)備,水手們就從帆纜上把吊床解下來拿到艙底掛開來。

晚上8點鐘時,再次換班。下班的水手趁著午夜接班前趕快搶時間睡個幾小時的覺。全船陷入寂靜無聲當中。午夜12點,第一班換上來。然后到清晨四點鐘,又是一個輪替。如此日復(fù)一日,可以說是海上生活都是這么單調(diào)。
 
 

 
近年比較熱門的就是上面說的 Horatio Hornblower 迷你影集系列,原著小說作者是 C. S. Forester,由美國 A&E 和英國 BBC 合作拍成迷你影集。書有十幾本,目前拍了三本,共10集。片名是:

The Even Chance
Fireship
The Devil and the Duchess
Lobster and Frog
Mutiny
Retribution
Loyalty 1
Loyalty 2
Duty 1
Duty 2

電驢上找找 Hornblower 應(yīng)該有,可能沒有字幕就是了。

早年好萊塢也曾經(jīng)根據(jù)這小說拍過電影,片名「Captain Hornblower」,由葛里葛雷匹克主演。

至于書嘛,有一本「拿破侖失落的艦隊」,講尼羅河之役,是中文繁體版的,不曉得大陸方面有沒有關(guān)于納爾遜的書籍。

--------------------------------------------------------------------------------
我給這部影集打4顆星(滿分). 電影音樂也非常好聽啊.

看了影集, 我深深感到我們的滿清王朝與英國皇家海軍交手, 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 落后太多啦.

Horatio Hornblower這個人物太完美了, 不過還是非??尚诺? 我很喜歡他. 我現(xiàn)在要去圖書館借書來看, 了解后面的事.

感謝Light兄介紹這么好的影集. 不知Light兄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后來的Hornblower的結(jié)局?

--------------------------------------------------------------------------------
LIGHT的資料對美英在五大湖巡航艦之間的戰(zhàn)斗有些夸大,即使在后來美國人承認在北方的勝利其實對整個的英國海軍并不構(gòu)成威脅。
對水手來源問題,納爾遜時代的資料我找不到,就參考馬漢1885擔任南美洲海上任務(wù)艦長的通信來看,1860到1890年之間美國海軍水手幾乎全是從當?shù)卣心迹ɑ蛘呤瞧垓_或綁架?),其中竟然有中國人,艦上只有中高級軍官是本土委派,這樣是不是和英國的資料弄錯了?
--------------------------------------------------------------------------------
第二次美英戰(zhàn)爭中,美國初期在伊利湖和桑普蘭湖獲得大勝,實際上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沿岸都是被皇家海軍封鎖著,如果不是陸軍的勝利,美國能不能繼續(xù)獨立都是問題。
--------------------------------------------------------------------------------
結(jié)局嗎?他后來因為表現(xiàn)杰出受賞識,升了艦長;指揮戰(zhàn)艦以一對四被俘;從法國人手中逃出;第二任太太娶了威靈頓公爵的妹妹;到波羅的海促成拿破侖軍隊大崩潰;最后升上海軍上將退休(這表示他活得夠久?。?。

Hornblower 當然很完美,因為這是小說英雄人物。
--------------------------------------------------------------------------------
--------------------------------------------------------------------------------
美國海軍在19世紀初建時的水手素質(zhì)較佳,后來因為西部開放,人都往西部跑,加上水手薪水幾十年變動很少,自然沒有人愿意過危險低酬的海上生涯,整體素質(zhì)下降。這在后來出現(xiàn)的快速飛剪船上征募水手的困難就可看出,連商船都如此,軍艦當然更困難。

至于長駐在外國水域的船只,除了軍官之外,不會把水手從本國萬里迢迢地運來補充,自然是當?shù)毓陀?。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作法。

1812年戰(zhàn)爭中并不是只有伊利湖和查普林湖的小艦隊戰(zhàn)斗(雖然那兩次都是美國勝利):

1812年8月19日美國巡防艦憲法號(44門炮)重傷英國巡防艦Guerriere號(38門炮)。
1812年10月18日美國偵防艦大黃蜂號(18門炮)重傷英國偵防艦Frolic號(18門炮),但自己帆纜也受損,逃不過后來出現(xiàn)的英國戰(zhàn)艦Poictiers號(74門炮),被迫投降。
1812年10月25日美國巡防艦合眾國號(44門炮)俘獲英國巡防艦馬其頓人號(38門炮)。
1812年12月29日美國巡防艦憲法號(44門炮)俘獲英國巡防艦爪哇號(38門炮)。
1813年2月24日美國偵防艦黃蜂號(18門炮)擊沈英國偵防艦孔雀號(18門炮)。
1813年6月1日英國巡防艦香儂號(38門炮)俘獲美國巡防艦乞沙比克號(36門炮)。
1813年8月14日英國偵防艦鵜鶘號(18門炮)擊沈美國偵防艦Argus號(16門炮)。
1813年9月3日美國雙桅炮艇企業(yè)號(12門炮)俘獲英國雙桅炮艇拳手號(12門炮)。
1814年4月29日美國雙桅炮艇孔雀號(18門炮)俘獲英國偵防艦Epervier號(20門炮)。
1814年3月21日英國巡防艦菲比號(36門炮)和偵防艦Cherub號(18門炮)俘獲美國巡防艦愛塞克斯號(32門炮)。
1814年6月28日美國美國偵防艦大黃蜂號(20門炮)擊沈英國偵防艦麋鹿號(18門炮)。
1814年9月1日美國偵防艦大黃蜂號(20門炮)擊沈英國偵防艦Avon號(18門炮)。
1815年1月15日英國袖珍戰(zhàn)艦雄偉號(56門炮)、巡防艦Endymion號(40門炮)、巡防艦Tenedos號(38門炮)、偵防艦Pomone號(18門炮)包圍俘獲美國巡防艦總統(tǒng)號(44門炮)。
1815年2月20日美國巡防艦憲法號(44門炮)俘獲英國輕巡防艦Cyane號(22門炮)和Levant號(20門炮)。
1815年3月23日美國偵防艦黃蜂號(18門炮)俘獲英國雙桅炮艇企鵝號(18門炮)。

美國海軍在這段時期對英國海軍一對一單挑毫不遜色,絕大部分都還占上風。這對輸?shù)脙A家蕩產(chǎn)的法國和西班牙海軍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事。

1812年戰(zhàn)爭起因是英國海軍在海上強制搜索美國商船以執(zhí)行對歐陸經(jīng)濟封鎖,并且常把美國籍船員抓去當水手(又是pressing),所以美國民情激憤才宣戰(zhàn)。但是宣戰(zhàn)后沒幾天,連宣戰(zhàn)的消息都還沒傳到英國,英國已經(jīng)取消對美國船只搜查的措施,所以這場戰(zhàn)爭打得莫名其妙。對英國來說,歐陸上的拿破侖才是心腹之患,年輕小伙子的美國火氣大來挑釁自然要應(yīng)付。但要把美國滅掉?沒那么容易。

再看一次我自己的文章,只說“1812年戰(zhàn)爭中英美兩國海軍較量的結(jié)果各有損傷,也各有勝負,不過這對才開始建立海軍的新國家來說,敢于挑戰(zhàn)當時世界第一大的英國海軍,還不時有勝利戰(zhàn)報,可讓其它國家看得又羨又妒。”,不知“夸張”一詞從何說起。
--------------------------------------------------------------------------------
不夸張么,我倒覺得夸張。
美國直到1890年以前都沒有什么象樣的海軍,無論在噸位上還是水平上都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相提并論,所以有個綽號叫影子艦隊。
在大湖上的戰(zhàn)斗我已經(jīng)說過是同英國分艦隊規(guī)模作戰(zhàn),當時英國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歐洲上自然不會理會也沒精力來理會新大陸上崛起的赤佬,美國在己優(yōu)敵劣并有地利之勢情況下得勝幾場也算不得就步入海軍強國的行列。
好比兩個巨人相斗一個矮人在巨人屁股上踢了一腳,巨人雖然發(fā)怒卻也暫時沒機會報復(fù)。
美國人向來敢于和強敵開戰(zhàn),在188*年美洲危機在美國海軍最虛弱的時候也有膽量和英國開戰(zhàn)。
美國海軍于1885年開始的造艦計劃,史稱ABC巡洋艦,亞特蘭大,波士頓,芝加哥號現(xiàn)代戰(zhàn)艦,排水量4600-5200噸,到1901年其計劃更新為每年建造3-4艘16000噸級戰(zhàn)艦,1905年計劃變更為22000噸級戰(zhàn)艦,美國海軍實力從世界排名第五躍為第二位,羅斯福16艘大白艦隊環(huán)球巡航更標志美國海軍崛起時刻。
想當年大清也是認為所謂英吉利法蘭西是亂匪杜撰,宜發(fā)兵剿滅,倘若勝個一場兩場如今也是一段佳話。
 

這篇影評有劇透

Sitemap冀ICP備15003424號

Copyright ? 2020-2024 www.krautstil.com [天龍影院]

電影

劇集

綜藝

動漫

統(tǒng)計代碼